福建连城人的一天,是从涮九门头开始的。九门头俗称涮九品,美食业内命名为“一盘九脆”,是一道药膳兼济、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此菜刀工精细,制汤考究,注重佐料,营养丰富,具有药膳滋补之益。
九门头选料精致,制作过程细腻周全。首选刚刚宰杀的牛身上最精华的九个部位,牛里脊肉、牛舌峰、牛百叶、牛肝、牛肚尖、牛峰肚、牛心管、牛腰、牛肚壁。将这些食材根据肌理特性、肌理状态,悉心改刀,分别切割成花状、条状、片状、块状。将牛百叶涂上生石灰,稍置片刻,用清水冲洗干净,切成粗条状;牛肚尖,要切细小的交叉花刀,形成藕断丝连的状态;牛肚壁用刀拍打几下,拨去壁层黑皮及油膜,洗净后,与牛舌峰、牛里脊肉及牛肝分别切成薄片;牛腰片成两片,与牛心管、牛峰肚均剞上花刀,再切成小块。切割的各种食材,于方寸之间,下刀的力度、位置、方向,力道把握,需深浅一致,粗细均匀,以上各料切好后,洒上少许精盐、淀粉搅拌均匀进行腌制。
吃九门头的佐料调制亦十分讲究,辣姜捣烂,挤出汁液,加上当地特产辣薯,再加上葱头、油、盐、味精和一小勺米酒调制而成。将自酿的米酒(当年产的酒)倒入锅中,再放入香藤根、辣薯等中草药,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出中草药香味后,食材就可以下锅涮制了。
九门头的九种食材下锅先后有序,绝不可错乱。首先下锅的是牛心、牛肝、牛舌峰、牛肚尖,它们耐煮,不易熟烂,待以上这四种食材煮至五分熟时,下第二批食材——牛里脊肉片,待肉片稍煮片刻,再下入比较薄、比较易熟的牛肚壁、牛百叶、牛峰肚,各种食材在米酒草药汤中涮烫,于同一时间熟透,用笊篱打捞出来,此时橙、黄、黑、紫、白、绿、红集于一盘,色彩斑斓,热气腾腾,调动着人的食欲,举箸夹起一块,蘸上佐料,轻咬一口,脆嫩爽口,滋味鲜美,唇齿留香。待吃得三分饱后,舀起一碗温热的米酒草药汤,加一点点盐粉,啜上一口,顿觉胃肠熨帖,热量升腾,一碗下肚,脑门冒汗,面颊红润。
由于九门头食用的是牛身上九个部位的肉,几乎囊括了牛身上主要部位的精华,故又有“一餐吃了一头牛”之说。清朝光绪年间,福建名儒张鹏翼品尝了九门头后,写下诗句“草里藏珠少人问,脆声嗦嗦隔山闻”的诗句,可见“一盘九脆”名不虚传。
九门头中的牛里脊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牛心之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c、钙离子的含量丰富;牛百叶、牛肚尖含有丰富蛋白质、钙、磷、铁以及维生素b族……各种食材丰富营养的结合,使得九门头具有活络筋骨,振奋精神,健胃补肾等作用。氽煮的米酒,香甜甘醇,具有养血活血,滋阴补肾,通经络的作用。煮汤的辣薯、香藤根是祛风湿、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理气消胀的好药。
早餐,吃一顿鲜、甜、脆、嫩的九门头,酸、甜、辣味刺激着食欲,令人胃口大开,吃完后,一整天都精力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