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山河+讯 9月12日,中秋佳节临近,位于阳城县北留镇坨村的鑫时泰商贸有限公司省级非遗“李氏月饼”生产基地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制作、晾晒、包装手工月饼,全力保障节日市场供应,清甜的月饼香气弥漫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中秋未到,“传统味道”已先声夺人。如今的月饼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每年各类创新月饼层出不穷、争奇斗艳,然而,在众多消费者心中,那份承载着童年记忆与家国情怀的 “老味道”,却始终是难以替代的牵挂。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断升级,传统手工食品凭借天然、质朴的特质逐渐回归大众视野,消费者对“简单加工、优质原料” 食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月饼的制作工艺虽古老传统,但其蕴含的情感价值却历久弥新 ——它承载着“家”的温暖,每逢佳节,家人围坐分享月饼的热闹场景,每个人脸上洋溢的满足与快乐,正是这份传统美食最动人的魅力。
面对如今的市场环境,阳城“李氏月饼”的老手艺人坚守初心,以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为根基,凭借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过硬口碑,拥有大批忠实的消费群体,在同质化竞争中在市场上稳稳立足,并于2017 年 5 月成功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纯手工捏制的古老食品,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的“李氏月饼”,对原料的筛选近乎严苛:面粉选用当地绿色无公害自产品种,搭配纯天然蜂蜜与纯手工研磨香油;馅料则丰富多元,青红丝的酸甜、玫瑰酱的馥郁、黑芝麻的醇香,再辅以冰糖、花生仁、核桃仁、芝麻仁、瓜子仁等,经揉面、包馅、压花、着色、烘烤等多道传统手工工序精心制作,每一步都凝聚着老手艺人们的匠心与心血。
正因如此,“李氏月饼”形成了独有的软糯口感与醇厚风味,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及郑州、西安、太原等地,供不应求,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
如今的李氏黑芝麻香油月饼坚守传统,沿用 100 多年前的手工工艺,让老一辈人记忆中的“老味道”得以完整留存。
“李氏月饼”的价值,早已超越美食本身——它既是非遗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是带动地方发展的“富民产业”。
每年中秋节前 50 天,是“李氏月饼”生产黄金期。在此期间,“李氏月饼”基地可产出 3.5万多公斤月饼,能将当地小麦1.5万公斤、芝麻 0.6 万公斤就地消化,有效激活了农产品销售链条;同时,基地为 40 余名农村妇女提供了稳定就业岗位,让她们实现 “家门口增收”;更辐射带动周边 50 多户农民参与农产品种植与深加工,帮助农户走上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李氏月饼”的蓬勃发展,仅仅是阳城县深耕非遗传统美食产业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阳城县充分挖掘本土非遗美食资源,推动非遗文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先后建成阳城李氏月饼、润城泡麦面馍、阳城烧肝、润城八八宴席、阳城十大碗等省、市、县三级“非遗”项目产业基地。这些基地不仅让珍贵的传统技艺实现“活态传承”,更切实为当地农民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新亮点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