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同云州区摇曳生金的忘忧花海,到长治平顺县悬崖之上的岳家寨,再到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公司百炼钢成绕指柔的“手撕钢”——国庆前夕,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深入田间、山巅与工厂,走访三位身处不同岗位的劳动者,记录下他们以平凡力量点亮新时代文明之光的动人故事。
  

他们的岗位天差地别,却共同诠释着新时代三晋大地上最动人的文明内核:对事业的极致热爱,对使命的无声担当,以及对这片土地与国家最深沉的眷恋。
  

NO.01
新农人段亚萍    忘忧花儿开满途


在大同市云州区忘忧农场,记者见到46岁的段亚萍,忘忧农场从一无所有到今天的繁花似锦,她和团队用了近10年时间,而她自己也完成了语文老师到“新农人”,再到乡村振兴规划者的转型。
  

十年前,段亚萍敏锐地瞄准家乡的“黄花”产业,立志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放下教鞭,投身田野,考察农场经济,将教室搬到了广阔的天地间。这一转身,优雅而坚定。因为黄花亦名忘忧草,所以农场起名为忘忧农场。
  

创业维艰,段亚萍有股压不垮的韧劲,带领团队打造起一二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一产的黄花在科技加持下品质提升,发展精品订单农业;在二产领域,建成黄花观光工厂,研发黄花益生菌、解忧饮等系列产品,精深加工让黄花价值倍增;在三产领域,深挖文化内涵,打造集研学、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创意产业链。
  

为让更多人了解黄花,段亚萍发挥语文老师的优势,自写脚本,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制作了50余集的《忘忧青农说黄花》,让这朵“忘忧花”飞入千家万户。
  

她还创新打造了“忘忧大道”萱草花音乐公路,让车轮与路面合奏出田园乐章;建设母亲花文化馆与红色教育基地,让游客在感受黄花文化的同时精神得以升华。
  

在段亚萍看来,忘忧农场不仅是产业平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递,引导人们热爱土地、热爱生活。尤其是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我们要在每个孩子心里种下热爱土地、感恩自然的种子。”所以,忘忧农场开展最多的是自然实践教育,让孩子们亲近泥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忘忧农场的产品从几种到几十种,研学的学生从几百人次到几十万人次,在金色的花海中,段亚萍眼里透着光芒,她说:“我要把黄花事业做到70岁,这不是一份工作,而是我一生的事业。就像黄花需要历经风雨才能绽放最美花朵,我也要用漫长的守望,见证这片土地最丰硕的金秋。”
  

或许,她本就是这片花海里最执着的那株忘忧草,深深扎根,静待花开满途。
  

NO.02
“老背篓”岳晚增   白云深处灯火明


  


段亚萍的守望,盛开在金色的希望里;而在太行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之间,一位八旬老人的坚守,则书写着一部无声的传奇。
  

从长治市出发,驱车进太行山,数不清转多少道弯,一路雨雾升腾,看不到村落人家,两个多小时才到平顺县岳家寨村。
  

今年81岁的岳晚增守着岳家寨村供销社的小铺子,用一生诠释着“红背篓”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山巅已成为“老物件博物馆”的小店铺里,清亮的灯光下,岳晚增在满墙的奖状前和记者讲起自己的故事——这辈子就做了这一份工作,供销社“双代店”店员。“双代店”这一词汇,许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人解释说,就是代购代销店。
  

16岁起,岳晚增来到“双代店”,店里服务范围是周边三个村子的四五百位村民。为了村民买到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卖鸡蛋卖柿子,一头是山外的日杂,一头是山里人的期盼。他每隔三五天就要独身徒步在悬崖峭壁间的“天路”上,岳家寨村距离乡镇17公里,群山环抱,山道艰险,说是“路”,险象环生,更何况,肩膀上的背篓重达百斤,山雨突至,他脱下衣服裹住背篓;石阶泥滑,他用绳子把背篓捆在身上。手抠石缝,半跪半爬地走是常有的事,天不亮出发,回来时已是深夜。
  

满墙斑黄的奖状就是当时艰辛的实证,记者注意到,最早的奖状是1974年、1975年的,大都还是“收购鲜蛋先进单位”。岳晚增得意地说,那个时候鸡蛋非常难得,收购鸡蛋给供销社,也是在支援国家建设。他走村串户动员各家收鸡蛋,然后再捆好了背到山下。一次天气不好,在山路上他不小心摔跤,背篓里的鸡蛋磕到石阶上打碎了,他难受得哭,不是因为受伤腿疼,而是心疼鸡蛋。
  

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不离开,他说:“村里条件差,外人不愿来,我走了,这个供销社就办不下去了。”几十年来,岳晚增“双代店”里的灯光就是岳家寨人最温暖的记忆。
  

到2005年,岳晚增该退休了,领导要撤销供销社“双代店”,子女也希望把父亲接到县城一起生活。岳晚增说:“村里还有些老人家,如果有人接替,我就交。没人想来,我可以继续干。”
  

岳家寨村坐落在海拔1000米的太行山山体断层平台上,村庄东、南下临绝壁,奇险峻峭,四周群山环峙,层峦叠嶂,蔚为壮观。2010年,旅游公路修到村口,岳家寨村告别了古道,迎来八方游客。
  

再后来,岳家寨村修了路,脱了贫,山下建了新小区,周边村民们陆续都搬走了。除了寒冬腊月,山上没法供暖,岳晚增和老伴才离开“双代店”到山下住。天气暖和了,仍继续开店营业,因为岳家寨旅游需要、游客需要。
  

他的供销社“双代店”成了打卡点,店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物件、报纸、奖状都成了鲜活的历史见证。时光在这里凝固,81岁的岳晚增有时义务讲解,有时帮村民销售土特产,从“双代员”变成了岳家寨文化的“守护者”和乡村振兴的“参与者”。
  

采访间,一位来自辽宁的骑友到店里买了几瓶饮料,他说自己是慕名到老爷子的店里,从网上看到过岳晚增的事迹。但当他骑摩托来到实地的时候,看到悬崖边的岩阶,发现老人一辈子的艰辛比他想像中更大,买几瓶水表达自己深深的敬意。
  

岳晚增店里的水和城市的超市里价格一样,矿泉水一瓶一、二元,饮料三元,问他这么远的路,为什么商品不加个交通费,老爷子笑答:“退休金够我和老伴用了,生活这么好,不图挣钱,不能加价。”
  

NO.03
“手撕钢”团队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在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的车间,一卷卷薄如蝉翼的钢材被轻轻撕开——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手撕钢”,厚度从0.02毫米再到0.015毫米,让中国一举成为全球唯一可批量生产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的国家。
  

这是一群钢铁工匠的报国梦想,他们在微米之间书写了中国制造的传奇,王天翔、廖席是这支优秀团队的代表。
  

从太钢决心攻克“手撕钢”这一被国外长期垄断的技术起,研发团队面对这个“烫手山芋”,历经700多次试验,攻克设备难题、工艺难题,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团队不断挑战极限,在他们手中,百炼钢真正化为了绕指柔,而比钢材更珍贵的,是那颗永远炽热的报国之心。
  

“钢铁侠”王天翔是团队的领头人,他介绍说,经过攻关、研发,“手撕钢”现在形成3大类21个品种系列产品,其中0.015×600mm更是世界唯一。它外观和锡箔纸一样,厚度只有一张A4纸的六分之一,是高端电子、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宠儿”,支撑了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对保障国家关键材料供给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而今,在车间里不过十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手撕钢”团队依然在超越突破,实验室里驻扎的“技术大拿”廖席出生于1986年,当时仅有30岁的他被选为“手撕钢”项目技术负责人。“当时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在研发的10年间越来越从容自信,而今他说:“接下来挑战的难度又增加了,但有挑战才有意思啊。这么多年的经验,我们都相信自己能行、做得到”。
  

段亚萍在金色花海里开拓创新,说要把黄花事业做到七十岁;岳晚增六十多年坚守太行山深处悬崖供销社双代店,点燃服务村民的灯火;手撕钢实验室里闪烁的精密之光自立自强,团队还要继续在0.015毫米的极限里追求完美……
  

记者一路采访,被他们眼里的光芒深深感动着,是什么让平凡的他们闪耀出如此不凡的光芒?
  

他们的岗位不同,却拥有同样的答案:热爱,是最久最真的誓言;担当,是最深最重的承诺。
  

太行山巍然矗立,汾河水静静流淌,见证着三晋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不是崇山峻岭,不是花海如潮,不是银光闪耀,而是一个个普通人,将对事业的热爱,深深埋进土壤里,迎接风霜雪雨,用一生的时光,耕作花开,等待丰收。
  

从他们身上,记者看到,伟大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将一份责任扛到白头的执着。相信当千万个这样的热爱汇聚,便是这个时代最磅礴的力量,最动人的诗篇。
  

他们的热爱,如同散落在三晋大地上的文明火种,汇聚成照亮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记者: 赵晋燕
编辑: 徐梅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