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季流鼻血?真相可不只是“上火”
山西晚报·山河+发布时间:2025-11-04 10:08:37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北方一些城市陆续开启了供暖季。“可是,家里有暖气后,孩子就开始流鼻血了,特别是早上起来的时候,经常发现鼻子里有血块。有时候擤个鼻涕也是‘血鼻涕’,擤完了就开始流鼻血了。”这种情况,让太原市民张女士很担心:流鼻血怎么回事啊?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呢?应该怎样改善呢?


不光是孩子,成人也有类似情况



刚刚进入11月,由于已经开始供暖,太原有些家庭的室内温度白天可达到24℃。凌晨两点,张先生被儿子小宇的哭声惊醒,只见孩子枕头上沾着大片血迹,鼻孔还在不停往下滴血。慌乱中,张先生想起母亲说的“仰头止血”,赶紧让小宇头往后仰,又找了团纸巾塞进孩子鼻孔。可没过几分钟,小宇就开始咳嗽、干呕,吐出的痰里还带着血丝。

“当时真吓坏了,以为是孩子身体出了大问题。”张先生急忙带着小宇去医院就诊,医生却告诉他们,这是北方供暖季非常常见的现象。小宇的情况正是典型的“干燥性鼻出血”,本来只要按照正确的止血方法,小宇的鼻血很快就能止住,反而是张先生采取的“仰头+塞纸巾”的做法,加重了孩子的不适。“建议家里有孩子的,都应该了解一些止鼻血的正确做法。”医生说道。

“已经连续半个月了,经常早上起床发现鼻子里有血痂。”胡女士说,有时鼻腔干燥得发疼,忍不住用手指揉一揉,鼻血就会顺着鼻孔滴下来,得仰着头按压好几分钟才能止住。前几天早上,她出门买菜,因为天气冷,她以为自己被“冻”得流鼻涕了,但因为身上没有卫生纸,就一路“吸着鼻子”回家了。“结果我老公看到我,直接说‘你咋流鼻血了?’我才知道,原来我以为的‘清’鼻涕竟然是血。”但这并没有引起胡女士的重视,她以为“开了暖气家里太干导致‘上火’,多喝些水就没事了”,可半个月了还没好,才让她终于意识到:“可能不是小问题,得去看看医生了。”好在,她也只是因为自身鼻腔黏膜比较脆弱,加之空气干燥引起的鼻出血。

这些原因会导致鼻出血



据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20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冬季供暖后,鼻出血患者就诊量会比平时增加30%-40%,其中儿童和老年人占比超过60%。

为什么鼻子容易出血?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王雪莉介绍,鼻腔黏膜下分布着密集的毛细血管,这些血管直径为0.1-0.2毫米,且血管壁非常薄,如同一层透明的保鲜膜。医学上把鼻腔内易出血的区域称为“利特尔区”,位于鼻中隔前下方,这里汇集了鼻动脉、筛前动脉等多条血管的分支,形成了一个“血管丛”。由于位置比较浅,又直接接触吸入的空气,一旦受到刺激,就容易破裂出血。

暖气季鼻出血主要有三大核心诱因,其中,环境干燥是最主要的“导火索”。供暖后,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会急剧下降,通常从自然状态下的50%-60%降至20%-30%。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李华斌教授团队2023年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发表的研究中指出,当空气湿度低于40%时,鼻腔黏膜的含水量会在1小时内下降30%,黏膜会从湿润的“凝胶状”变成干燥的“纸片状”,血管弹性大幅降低,轻微的震动(如打喷嚏、走路)都可能导致血管破裂。

而北方冬季室外温度常低于-10℃,而室内温度普遍在22℃以上,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温差会让鼻腔血管频繁收缩和扩张。就像一根反复弯折的塑料吸管,血管壁会逐渐变脆、变薄。研究发现,当人体从低温环境突然进入高温环境时,鼻腔血管会在10秒内快速扩张,血流量增加两倍以上,对血管壁的压力显著升高,容易引发破裂。

另外,干燥会导致鼻腔瘙痒,很多人会不自觉地用手指挖鼻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0%的鼻出血患者在出血前有挖鼻孔的习惯。指甲的硬度远高于鼻腔黏膜,轻轻一抠就会造成黏膜破损,进而损伤下方的毛细血管。此外,用力擤鼻涕时,鼻腔内压力会瞬间升高至正常水平的5倍,也会撕裂脆弱的血管。

除了季节因素,还有两类常见原因:局部因素包括鼻炎或鼻窦炎发作(炎症刺激黏膜充血肿胀)、鼻腔异物(儿童常见);全身因素则涉及高血压(秋冬血压易波动,血压骤升时易引发鼻出血)、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服用抗凝药物)、维生素C或维生素K缺乏(影响血管修复和凝血)等。

鼻出血时别做这些动作



很多人遇到鼻出血会下意识仰头、塞纸巾、用力擤鼻,这些做法不仅止不住血,还可能加重损伤。比如仰头会让血液顺着鼻腔后部流入喉咙,可能引发呛咳、呕吐,甚至掩盖出血量;用普通纸巾塞鼻腔,纤维可能粘在破损黏膜上,取出时会二次损伤,还可能带入细菌引发感染。

正确的应急处理分四步:

第一步:保持正常坐姿,防止倒流。让患者坐下,身体略微前倾,头向下方低垂(约15°角),用嘴呼吸。这个姿势能让鼻出血顺着鼻孔流出,避免倒流至咽喉部。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张亚梅强调:“仰头止血是最常见的误区,会导致鼻血流入气管,引发呛咳、窒息,甚至流入胃部,刺激胃黏膜导致呕吐。”


第二步:精准按压,锁定止血点。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患者鼻翼两侧的“软肉部分”(即鼻孔与鼻梁之间的区域),注意不要按压坚硬的鼻梁骨。按压力度以能感觉到鼻翼轻微变形为宜,持续按压5-10分钟。其间不要频繁松开手指查看,以免中断凝血过程。如果是儿童,按压力度要适当减轻,避免造成疼痛。

第三步:冷敷降温,收缩血管。用毛巾包裹冰袋,或把湿毛巾放入冰箱冷藏10分钟后,敷在患者的鼻梁处(注意不要敷在鼻翼上,以免影响按压效果)。低温能使鼻腔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加速凝血。研究表明,正确冷敷可使止血时间缩短40%。

第四步:止血后护理,避免二次出血。止血后1-2小时内不要用力擤鼻涕、挖鼻孔,也不要剧烈运动或低头弯腰。可以少量饮用温水,保持鼻腔湿润。如果鼻腔内有血块,不要强行抠出,可让其自行脱落,或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

让鼻腔远离“干燥危机”



如何改善供暖季出现的流鼻血的情况呢?山西省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勤学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控制室内温度,不要“过度供暖”。室内温度建议维持在18-22℃,不要超过24℃。温度过高会加速水分蒸发,加重干燥。可以在室内放置温度计,根据温度调整暖气阀门。同时,可以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60%。但建议每天换水,并定期清洁,避免细菌滋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24年的研究指出,长期使用未清洁的加湿器,会导致室内细菌浓度升高3倍,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


“还可以在暖气上搭一条湿毛巾,每天更换2-3次;或者在室内放置几盆清水,或在阳台、窗台种植绿萝、吊兰等喜水植物,通过水分蒸发增加空气湿度。”王勤学说,这些方法虽然加湿速度较慢,但能避免加湿器带来的细菌污染风险。


日常护理上,可以每天用生理盐水喷鼻剂或滴鼻剂清洗鼻腔1-2次,既能清除鼻腔内的灰尘、病菌,又能补充黏膜水分。对于儿童,可以选择雾化式生理盐水,温和无刺激。在室内不要吸烟,避免二手烟刺激鼻腔黏膜;烹饪时使用油烟机,减少油烟吸入;雾霾天外出时佩戴口罩,防止灰尘、污染物进入鼻腔。


虽然大多数鼻出血是良性的,但王勤学提示,当出现这些“危险信号”时,千万别忽视,应立即就医:鼻出血频繁发作(每周超过两次),或每次出血时间超过20分钟仍无法止血;出血量较大,伴随头晕、乏力、心慌、出冷汗等贫血症状;鼻出血伴随鼻塞、流脓涕、嗅觉下降、头痛等症状,可能提示鼻腔病变;儿童、老年人或有高血压、血液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鼻出血后应及时就医检查。


记者: 张梦莹
编辑: 张静玉 实习编辑 李安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