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醉鱼
山西晚报·山河+发布时间:2025-10-10 11:15:09

我总怀疑绍兴这地方,自大禹治水那会儿起就泡在酒坛子里了。作为一个每逢吃鱼必叹“此味只应天上有”的俗人,我初次踏进绍兴时,几乎是被空气里那缕似有还无的酒香勾着走的——乌篷船欸乃声中,鉴湖水面浮着的不是波光,是酒光;青石板路浸润的不是雨水,是黄酒。在这座被酒神吻过又忘了擦嘴的城市里,连猫走过都带着三分醉意,而我,则立誓要在这醉乡里寻到那尾让我魂牵梦萦的醉鱼。

  

加工醉鱼,极尽讲究。鱼需剖背去脏而保全形,再以竹签轻刺鱼脊放出血水,美其名曰“放血归魂”——听着像武侠大招,实则是去腥存鲜的密钥。鱼洗净后不用水浸,而是用绍兴本地粗盐细细揉搓,盐中掺入花椒、八角,揉至鱼皮微热,才算入味。老辈人说,这一揉一搓之间,揉进的是绍兴人的韧劲,搓入的是水乡人的细腻。

  

醉鱼之魂,终究在于那一缸醉卤。上好的三年陈花雕必不可少,酒色澄黄、挂杯如脂。再配冰糖、姜片、桂皮、丁香等十余味香料,文火慢熬半个时辰,待酒香与药香交融共舞,冷却备用。这醉卤配方各家秘而不宣,代代相传。据说清代绍兴酒商胡雪岩曾以一纸醉卤秘方换得京官青睐,从此宦途坦荡。

  

腌制最显功夫。将用盐搓好的鱼码入陶坛,倒入醉卤,以重石压之,令鱼全然浸入卤中。封坛前,老师傅必添一小杯上等花雕,谓之“封坛酒”,取意“锦上添花”。随后将陶坛存于阴凉处,任时光与酒香徐徐渗透鱼身。短则七日,长则月余,开坛时酒香鱼鲜喷薄而出,未食已先醉三分。

  

地道绍兴醉鱼,品相应是色泽鲜亮、肉质紧实。鱼皮琥珀色,肉纹分明、白里透红,宛如玉雕。闻则酒香扑鼻不呛,细辨又有淡淡香料气息。入口酒香率先迸发,继而鱼鲜席卷口腔,尾调余韵甘长。食客往往忍不住唤一杯黄酒,以酒佐酒,别是一番风流滋味。

  

在绍兴人的餐桌上,醉鱼不只是一味美食,更承载着文化与情感。婚宴必有醉鱼,象征“鱼水之欢”;寿宴亦不可少,取意“年年有余”;祭祖时更是必备供品,以示对先人的敬意。这一尾醉鱼,串联起绍兴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已成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如今只要切上一盘醉鱼,我便能就着酒香神游绍兴。琥珀色鱼片在筷尖轻颤,入口酒香开路、鱼鲜压阵,回甘绵长。朋友笑我:“吃个鱼还吃出禅意了?”我摇头晃脑答:“君不见,这鱼醉前属水,醉后属酒,恰如人生——半是清明半朦胧,方是至味。”

  

某夜在绍兴老酒肆,我拈起一片醉鱼对灯端详:肉透如琉璃,酒香缠桂香,袭人欲醉。窗外乌篷船摇碎一河灯影,耳畔越剧软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倏然懂了朱自清笔下那句——“吃的不只是鱼,更是吃进了绍兴的历史,喝下了鉴湖的水韵,醉倒在江南的温柔乡里。”千年绍兴仿佛都浓缩于这碟醉鱼之中:大禹的韧、勾践的忍、王羲之的狂、沈氏的慧、鲁迅的锐——尽被时光酿成醇厚酒卤,将尘世悲欢细细腌透。

  

最后一片鱼咽下,我醺然托腮:究竟是人醉了鱼,还是鱼醉了人?或许在这酒乡绍兴,万物皆醉,只因这方水土,早已把自己酿进时光的酒坛里,千年未醒。


编辑: 张静玉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