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礼
10月14日,第三届科幻活动周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如火如荼进行。作为山西本土科幻领域的年度盛事,本届活动不仅规模较往届进一步扩大,更关键的是正式引出了“本土科幻作家群”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让分散的本土科幻创作者有了更清晰的群体标识,也为山西科幻文学的集中发展锚定了方向。活动现场,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以及“本土科幻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张冉、李晓虎、刘强等,围绕活动价值、本土创作现状、AI对科幻创作的影响等核心话题深入分享,我们不妨听听“本土科幻作家群”里的科幻作家们,都在聊些什么。
自首届举办以来,科幻活动周已成为山西科幻领域的一张亮眼名片。谈及三届活动的变化,刘慈欣接受山西晚报独家专访时感慨道:“每一届都比上一届在参加人数、活动规模上有所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到了第三届,不仅有更多本土作家、作者参与,还吸引了文学界、出版界的专业人士,它已经从最初的‘科幻迷聚会’,成长为一个能够让不同领域从业者共同探讨科幻文学发展的专业平台。”
刘慈欣
在刘慈欣看来,这样的平台对山西科幻意义非凡。“科幻创作不是孤立的,创作者需要交流碰撞灵感,读者需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出版界需要发现有潜力的作家和作品,而科幻活动周恰好搭建了这样一个连接各方的桥梁。”他以本届活动中“山西科幻作家群”概念的正式提出为例,指出这一概念的落地,正是平台效应的直接体现——它让分散的本土创作者凝聚起来,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创作氛围,为山西科幻从“个体创作”走向“群体发展”奠定基础。
张冉作为山西本土科幻作家的代表之一,也对活动价值给予高度认可。他提到,两三年前山西省作协成立科幻专委会,如今又持续举办科幻活动周,当下山西科幻创作环境是几十年来最好的,“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和同行交流、向读者展示作品的机会,也让更多人看到山西科幻的潜力,这种平台支撑对创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刘强则表示,参加科幻活动能为自己带来新的创作思路与灵感,如过往活动中参观相关企业的经历,就为其后续创作提供了宝贵素材。
尽管山西科幻创作近年来呈现积极发展态势,涌现出张冉、灰狐、李晓虎、刘强等一批优秀本土作家,但在刘慈欣看来,当前本土科幻仍面临“缺乏有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的现实挑战。“这些年轻作家已经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比如张冉、灰狐的作品,突破了山西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局限,既有强烈的现代感,又蕴含着未来的诗意,这是非常难得的。”刘慈欣说,“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还没有出现能够引领行业潮流、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作品,这与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当前的时代背景不相匹配。”
张冉
目前,本土作家们也在积极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科幻创作之路。张冉曾应山西科幻杂志《新科幻》之邀,创作中篇小说《晋阳三尺雪》,以晋阳古城被宋兵攻陷毁灭的历史为背景,融入穿越元素与科技设定,试图改写火烧晋阳城的历史,带有中式“丝绸朋克”风格,还在构思与应县木塔相关的科幻故事;刘强的获奖作品《翠姨》以山西大同广灵县为背景,讲述机器人帮助非遗传承人完成剪纸创作、实现心愿的故事,既宣传家乡的广灵剪纸非遗文化,又展现科幻创意;李晓虎在创作中则会特意融入黄河、太行山、临汾、晋城、运城盐湖等山西地理元素,虽因作品背景设定未明确点出地址,但这些元素为作品增添了浓郁本土特色,未来还计划与出版社合作,创作更多以山西为主题的作品。
本届科幻活动周以“AI”为核心主题,引发关于“AI是否会替代科幻作家”的热烈讨论。作为长期关注科技与未来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给出辩证观点。“从现在来看,AI很难替代科幻作家的核心价值——也就是人类的创新能力、创造力和生活经历。”他解释道,AI可以快速生成情节、模仿写作风格,但无法拥有人类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灵感”和“思想”,而这些恰恰是科幻作品的灵魂所在。但刘慈欣同时强调,从长远来看,不应排斥AI可能带来的变革,“人类历史上,不断有行业、职业被新技术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科幻作家的职责就是预见未来、思考未来,我们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AI,而不是恐惧它。”
张冉认为AI的到来不可避免,无论是科幻作家还是普通人,未来都会与AI长期相处,“拥抱AI”实则是探索与AI的相处之道,即如何利用AI成为工作帮手,提升本职工作效率,无需过度担忧AI未来是否会觉醒、产生智能乃至取代人类,当下应专注于合理使用这一工具。
李晓虎
李晓虎则从创作实践角度,分析AI对科幻创作的具体影响。他提出,当前科幻创作者面临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用不用AI写’,AI生成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范、是否能满足读者需求,这需要谨慎考量;二是‘怎么写AI’,以前AI是科幻题材,现在AI已经融入生活,如何写出新意、写出超前的思考,这是对创作者的新挑战。”在他看来,AI时代的科幻创作,核心仍应聚焦“人”,“AI不仅改变生活和生产,更会深刻塑造人类的思想。科幻作家应该关注的,是人在AI时代的身份转型、就业压力,以及如何跟上技术发展的思想变革。”
刘强(兔八)
刘强在创作中曾尝试借助AI辅助,今年参与征文创作关于机器人理解艺术的作品时,他向相关AI咨询,借鉴其关于“机器人艺术更偏向准确性,能完成人类难以企及的高精度工作,且在机器人想象中人类由大小齿轮构成”的观点,但在涉及人类情感表达的内容上,他坚持以自己的思路创作,平衡了AI辅助与个人创作的关系。
图片均由 赫连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