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海蛟龙”掘进世界纪录,抗癌新药扬帆出海,极地能源系统点亮南极……11月17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是山西科技创新发展快、活力足、成果实的5年,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山西在科技领域成果丰硕。
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能源创新亮点纷呈
聚焦我省重点产业链技术需求,“十四五”期间,系统部署约600项科技攻关项目,涌现出许多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极致薄“手撕钢”、超级厚“核电钢”、单月掘进创世界纪录的“煤海蛟龙”、全球最快升负荷的循环流化床调峰系统等一批代表“中国厚度”“中国速度”的高精尖技术相继突破。全球首套极地新能源系统落地南极秦岭站,首片第三代半导体12英寸碳化硅晶圆成功研制,首个注射级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材料成功投产,不少山西原创的“首字号”技术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业,一批核心技术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
作为能源大省,我省在能源科技创新方面亮点纷呈。聚焦煤炭安全高效开采,自主研发的“煤海蛟龙”掘进装备创造了月最高进尺3088米大断面单巷掘进世界纪录,实现行业领跑;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推广示范,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技术和装备实力得到提升。煤炭方向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启动建设,华为矿山军团全球总部落地山西,我省煤矿先进产能占比已经达到83%。攻克了深部煤层气、薄煤层煤层气、煤与煤层气共采等关键技术,助力山西省煤层气产量达到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
与此同时,科技引领绿色转型。我省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及应用示范,为综合能源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开辟技术路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在南极秦岭站投运使用,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完成并网测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迈上新台阶,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实现产业化。碱性水电解槽、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氢冶金等氢能技术加速迭代,吕梁市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此外,我省在绿电园区、智能电网、深层地热、生物质能等领域的技术,也取得积极进展。
创新平台能级跃升
构建战略支撑新体系
围绕国家所需、山西所能,我省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强磁场”。“十四五”以来,我省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主线,培育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布局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逐步构建了层级清晰、梯次衔接、重点突出、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十四五”期间,建成首个国家实验室基地,成功获批国家超算中心、第三代半导体国创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平台,重组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字号”创新平台实现倍增,总数达到15家。布局建成黄河、后稷等省实验室、170家省重点实验室、133家省技术创新中心。与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共建高端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整体构建起以国家级平台为引领、省级平台为支撑的具有山西特色优势的创新平台体系,集聚各类科技人才超2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3倍,成为承担重大科研攻关的主力军。
人才队伍量质齐升
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
我省将人才工作融入科技创新全链条,通过机制创新激发人才活力,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方阵。实施集中资源建设重大平台、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重大项目设立“双主持人”、基础研究项目60%向青年布局等创新举措;以深化改革激活人才,推行项目“承诺制”、经费“包干制”、“里程碑”式管理,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注重投资于人,每年安排科研经费2.3亿元用于“三晋英才”等激励奖励。
我省以人才流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近5000人入村入企服务,促进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三晋大地上。把成果转化作为实现人才价值的重要体现,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三项改革”试点,解开科研人员束缚,“十四五”以来累计登记技术合同总数超4.6万项,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十三五”末的2.4倍。
“十四五”以来,我省科技人才的总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国家级高层次科技人才较“十三五”末实现了翻番,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达3100人,全省研发人员总量突破11.4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30%。
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十四五”以来,我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一年一个新台阶,到2024年,我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较2020年翻了一番。今年1—10月,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同比增长了40%,显示出全省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北京大学碳基薄膜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引领支撑转型升级的作用日趋突显。各市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全省布局了49个中试基地,建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7家,通过上下游联动开展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基本覆盖全省重点产业链,着力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节点。
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出题者”和“阅卷人”作用,持续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研发费用补助政策,科技创新券政策升级至2.0版,满足了企业差异化创新需求。企业正日益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2024年,全省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比“十三五”末增长46%,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8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增加37%。
提升山西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服务平台功能,建设“科技成果库”和“企业需求库”,目前收录了供需信息4万条。常态化开展路演对接活动260余场,技术经理人队伍扩大至1300人,为55名技术经理人评定职称。建成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1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88家,搭建起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桥梁。
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高效办成一件事”系统上线运行,创新生态得到改善和提升,科研人员成就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科技惠民彰显温度
绘就美好生活新图景
我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科技助农惠农,科学种植的沁州黄小米、玉露香梨等三晋优品行销全国,科学养殖的大闸蟹、白对虾等“山西水产”走上百姓餐桌,“一免五增”等有机旱作集成技术助力粮食增产,让农民钱包更鼓、餐桌更丰。
面向人民健康开展科研攻关,完成首例脑机接口辅助脑肿瘤切除手术,“LM49片”“柴归颗粒”、靶向抗癌药等一批创新药获临床审批,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以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攻克工业固废处置、矿区生态修复、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