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35岁门槛”长期困扰着广大求职者,尤其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这一年龄限制被视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隐形天花板”。
  

根据安排,25日将举行多省份事业单位联考。连日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观察到,今年下半年的考编呈现出进一步放宽年龄限制、打破“35岁门槛”的特点。
  

四川、上海、江苏:
  报考年龄上限普遍放宽

  

在已公布的计划中,四川省成为本轮改革的先行者之一。今年年初,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就业领域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支持事业单位适当放宽招聘年龄条件,并鼓励企业同步调整用工年龄要求。这一政策导向已迅速落地。
  

9月26日,四川眉山市与遂宁市相继发布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公告,明确调整报考年龄上限:具有本科学历的考生,出生日期须为1986年10月13日及以后,即年龄不超过38周岁;研究生学历考生则放宽至1981年10月13日及以后出生,即最高可至43周岁。此外,退役军人还可在此基础上再放宽2周岁。这意味着,四川多个地市已正式将事业单位招聘的“本科35岁线”提升至38岁,研究生学历放宽至43岁。
  

随后,绵阳市人社局在“问政四川”平台回应网友提问时确认,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招聘年龄条件已按全省统一部署放宽至38周岁及以上。乐山、雅安等地也陆续透露将跟进调整,部分岗位年龄放宽至38岁。广元市则进一步细化标准,研究生学历年龄放宽至1983年10月13日以后出生,即不超过41岁。
  

这一系列政策调整,打破了长期以来“35岁一刀切”的惯例,被视为对中年人才群体的重大利好。许多35岁以上、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曾因年龄被拒之门外,如今重新看到了进入体制内的希望。
  

无独有偶,上海市也在公务员招录中迈出关键一步。2025年8月,上海市公务员局发布《上海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公告》,明确报考年龄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1986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间出生),相较2024年度35周岁的上限,提升了3年。值得注意的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勤务职位仍维持30周岁以下的要求,体现了政策在放宽的同时对岗位特殊性的考量。
  

此外,在2025年度省级机关公务员招录中,上海还规定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优秀村(社区)书记、工青妇专职干部等特定基层岗位,年龄可进一步放宽至40周岁以下。
  

江苏省同样释放出积极信号。2025年8月15日发布的省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公告中,明确除特殊要求外,报考年龄一般为38周岁以下(1986年8月以后出生)。在2025年省考中,浙江、江苏等地也明确对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基层治理相关岗位,报考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
  

这些改革不仅体现在数字的变化上,更反映出用人理念的深层转变——从偏好“年轻化”转向重视“经验积累”与“专业能力”。尤其是在基层治理、专业技术等领域,35岁以上人群往往具备更扎实的实践积累和更强的应急处理能力,放宽年龄限制有助于吸纳更多成熟型人才,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山东、新疆、贵州:
  部分岗位放宽至45岁,聚焦基层与专技

如果说四川、上海、江苏的调整是“破冰之举”,那么山东、新疆、贵州等地则将改革推向更深层次——部分岗位年龄上限直接放宽至45周岁,创下近年来政策宽松的新高。
  

2025年6月以来,山东、新疆、贵州等地陆续发布事业单位招聘公告,明确将部分岗位的年龄要求放宽至45周岁以下。这一举措主要集中在基层治理岗、乡村振兴重点岗位以及技术性强的专业技术类岗位,旨在吸引有实践经验、能扎根一线的成熟人才。
  

以山东省为例,根据2025年10月发布的省生态环境厅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公告,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核与辐射安全监测中心等多个单位的技术岗位,明确将年龄上限放宽至45周岁以下。这些岗位普遍要求应聘者具备较强的现场操作能力和行业经验,因此招聘方更看重实际能力而非年龄。此举也被视为山东省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举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2025年度公务员招录中也作出类似调整。公告显示,一般岗位报考年龄为18至35周岁,但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可放宽至40周岁。更重要的是,面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等基层干部的定向招录岗位,年龄可进一步放宽至40周岁甚至更高,部分特殊岗位实际允许45周岁以下人员报考。这体现了对长期服务基层、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者的政策倾斜与关怀。
  

贵州省则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大政策倾斜力度。2025年下半年,黔南州、安顺市等地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明确,部分岗位年龄放宽至45周岁以下。例如:黔南州规定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者,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安顺市则进一步规定,博士研究生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年龄可放宽至45周岁。
  

这些政策并非“一刀切”式全面放开,而是精准聚焦于特定群体和岗位类型。例如:基层村社干部、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学历持有者等,都是重点倾斜对象。这种分类施策的方式既保障了公平性,又提升了政策的实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地已释放强烈改革信号,但“35岁门槛”尚未完全消失。许多普通岗位、尤其是竞争激烈的综合管理类职位,仍维持原有年龄限制。同时,面试环节中的“隐性年龄歧视”依然存在,部分单位在实际录用中仍倾向于选择年轻面孔。此外,40岁左右新入职人员面临晋升空间受限、服务年限较短等问题,也需要配套的职级并行制度和职业发展通道予以支持。

  

记者: 梁成虎
编辑: 徐梅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