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调查丨孩子递出告白纸条,教育如何接招?
山西晚报·山河+发布时间:2025-11-17 09:08:07

“有孩子模仿动画片,随意触碰同学身体,被碰的孩子既害怕又困惑。”“妈妈,这是小美送我的纸条,说要做我的专属好朋友”“我把和同学的小矛盾、心里偷偷喜欢的感觉都写进小说里了”……近期,全国多所中小学出现这些“成长片段”,太原市中小学也不例外,让家长既困惑又焦虑。从一年级的“告白纸条”、二年级的“隐私探讨”,到中学生的自传体小说创作,孩子们的认知觉醒与行为表达,正不断冲击着传统教育观念。如何在守护童真的前提下,帮孩子建立清晰的边界感与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太原市各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新课题”。

 

PART.01

校园实景

那些让家长

“措手不及”的成长瞬间


太原的校园里,孩子们的“超龄”行为正以多样形式呈现。这些看似“出格”的举动,背后是对世界、自我与他人的好奇探索,却让不少家长陷入两难。
  

“妈妈,小美说她最喜欢我,以后只和我一起玩耍。”近日,太原市桃园南路小学一年级学生轩轩,放学路上兴奋地掏出一张画着粉色爱心的便笺纸,上面稚嫩的字迹写着“轩轩,我喜欢你,我们永远做朋友。还配有小公主牵手小王子的画面”。这张“告白纸条”让轩轩妈妈王女士瞬间紧张:“才7岁就懂‘喜欢’?会不会影响学习?是不是早恋的苗头?”
  

王女士的焦虑在家长群引发共鸣:有家长因孩子收到“告白”严厉批评,导致孩子不敢正常交往;也有家长虽觉得“小孩子不懂事”,却仍隐隐不安。“其实我就是觉得小美画画好看,和她一起玩耍很开心,妈妈说的‘早恋’我根本不懂。”轩轩的委屈,道出了低龄孩子的真实心声。
  

比“告白纸条”更棘手的是孩子对“身体隐私”的懵懂探讨。太原市万柏林区家长吴女士在发现几名小学生围坐热议“身体的小秘密”:“有孩子说妈妈不让碰自己的‘小隐私’,却不知道具体是哪里;还有孩子模仿动画片,随意触碰同学身体,被碰的孩子既害怕又困惑。”吴女士表示,孩子们的讨论无恶意,却暴露了性教育和边界感教育的缺失。
  

中学生的成长烦恼更多寄托于文字。广西南宁一所中学,一名毕业学生撰写的自传体恋爱小说在网络上疯传,涉及多名师生的真名。无独有偶,太原市十二中学生嘉琪(化名),也曾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近1.5万字自传体小说,内容围绕校园生活、亲子矛盾和对同班同学的“懵懂好感”。“没地方倾诉小情绪,写小说能梳理想法,很解压。”嘉琪说。
  

但小说被妈妈张女士发现后,引发激烈家庭冲突。“小小年纪不专心学习,净想儿女情长!”张女士又气又急,批评后还没收了笔记本。“妈妈根本不理解我,我只是记录心情。”嘉琪委屈无助,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太原市扬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师张燕飞表示,近年中学生通过写作表达情感的案例增多:“互联网时代孩子接触信息复杂,心智发育提前,对情感和自我的认知需求强烈,却缺乏倾诉渠道,自传体小说成了重要疏导方式。”


PART.02

校园破题

推出针对性举措

科学引导护航成长


面对孩子的成长困惑,太原多所学校摒弃“堵截”与“回避”,推出针对性举措,用科学引导护航成长。
  

“喜欢同学是因为他有优点,我们可以向他学习,和他做朋友,也能和其他同学分享友谊!”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一年级的“友谊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刘老师通过绘本故事、情景模拟,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喜欢”。
  

针对“告白纸条”,该校开展“如何表达友谊”系列活动:让孩子制作“友谊卡”写下同学优点;组织小组合作游戏培养集体交往意识;通过家长课堂明确“低龄孩子的‘喜欢’是童真友谊,不是早恋”。“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喜欢是美好的,但友谊是开放包容的。”刘老师说,经引导,班里“告白纸条”变成“友谊卡”,孩子交往更健康有序。
  

太原市万柏林区众纺路小学的隐私教育颇具特色。作为“性侵害防范专题课堂”试点学校,该校将隐私教育融入“生命安全教育”课程,通过卡通插画、互动游戏、案例分析等适合低龄孩子的形式,帮助他们认识身体部位、明确隐私范围。“我们告诉孩子,小背心、小短裤覆盖的地方不能被随便看、随便碰,也要尊重别人的身体边界。”课程老师王芳介绍,课堂还通过角色扮演,教孩子遭遇不当触碰时勇敢说“不”,并及时告知老师和家长。
  

“写作是很好的情感疏导方式,青春期懵懂好感很正常,关键是理性看待。”太原市第五中学语文老师陈洁,在班级开设“成长写作坊”,鼓励学生通过自传体写作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并针对性引导。
  

陈洁说,面对小说中的“情感描写”,她不会批评指责,而是先肯定写作能力和表达勇气,再通过一对一沟通帮孩子区分“欣赏”与“早恋”。“有学生写了对同学的好感,我和她交流后,她明白这种情愫可转化为互相学习的动力。”经引导,这名学生调整心态,将更多精力投入学习和写作,作文水平显著提升。


PART.03

专家建言

破解教育“新课题”

可采取这些办法进行引导


面对太原校园中低龄孩子“告白纸条”、中学生自传体小说创作、隐私话题探讨等“成长新课题”,如何用科学方法帮孩子建立边界感与正确价值观,成为家长和学校的核心诉求。教育与心理领域专家给出了具体实施的引导步骤与方法。
  

先稳心态,避免“过度解读”与“强硬干预”。“家长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反应,遇到问题先给自己30秒冷静期。”太原市扬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师张燕飞强调,低龄孩子的“告白纸条”本质是对同伴优点的认可,是渴望建立友谊的童真表达,与青春期“早恋”有着本质区别;中学生的自传体小说则是情绪疏导的重要渠道,是青春期自我认知的正常表现,绝非“不务正业”。
  

她给出具体操作:收到孩子“告白纸条”或发现小说时,首先要收起焦虑情绪,不急于批评指责,也不私下联系对方家长或老师“告状”。可以先观察孩子的日常状态,看其是否仍能正常学习、与同学友好相处,再决定沟通方式。“强硬制止只会让孩子关闭心扉,甚至对‘情感表达’产生恐惧,反而不利于后续引导。”张燕飞补充道。
  

第二步可以“蹲下来”沟通,用共情代替说教。“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视角理解他们的世界,沟通时多听少说,先共情再引导。”太原市扬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师张燕飞给出分年龄段沟通方法:面对低龄孩子(1-3年级):当孩子提及“喜欢”同学时,先回应“妈妈/爸爸知道你很喜欢他,因为他画画好看/乐于助人,对不对?”先肯定孩子的感受,再顺势引导“喜欢优秀的同学特别好,我们可以向他学习,还能邀请他和其他好朋友一起玩,大家一起进步呀”。避免使用“早恋”“不许来往”等词汇,保护孩子的童真友谊。
  

面对中学生(7-9年级)可以这样做:发现孩子的自传体小说或情感困惑时,先表示“谢谢你愿意把心里的事写下来/告诉妈妈,能感受到你很认真地对待这些心情”,再倾听孩子的创作初衷或内心想法。待孩子表达完毕后,温和引导“青春期对同学有好感是很美好的感受,说明你懂得欣赏别人,但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成长和学习,这份好感可以转化为互相鼓励、一起进步的动力呀”。全程避免说教式语言,不否定孩子的情感,只提供理性看待的思路。
  

“隐私教育不能回避,也无需刻意严肃,要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认知。”张燕飞给出具体实操场景:洗澡或穿衣时: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孩子“小背心、小短裤覆盖的身体部位是隐私部位,就像我们的小秘密,不能随便让别人看、随便碰”;同时补充“我们也不能随便看、碰别人的隐私部位,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观看动画片或书籍时:若遇到身体认知、人际交往相关情节,顺势引导“你看动画片里的小朋友,别人要碰他的隐私部位时,他勇敢说‘不’了,还告诉了爸爸妈妈,这做得特别对。如果有人这样对你,你也要这样做哦”。


记者: 田晓瑛
编辑: 冯洁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