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前宝宝能吃盐和糖吗?科学解读婴幼儿调味品禁忌
山西晚报网发布时间:2025-09-18 18:13:43

当宝宝开始添加辅食,不少家长会疑惑:能不能在米糊里加点盐提味?孩子不爱吃辅食,能不能加点糖改善口感?这些看似微小的调味调整,实则关乎婴幼儿健康成长的核心原则。科学共识明确指出:一岁以内的宝宝,不建议在饮食中添加盐和糖。这并非过度谨慎,而是基于婴幼儿生理发育特点和长期健康风险所做出的重要建议。


一、为何一岁前要“忌盐”?——保护稚嫩的肾脏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中的钠离子是人体必需的电解质,参与维持体液平衡、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然而,婴幼儿对钠的需求与成人完全不同,且其排泄能力远未成熟。


一岁以内宝宝的肾脏功能仍在发育中,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仅为成人的50%-70%,大约到1岁末才接近成人水平。过多的钠摄入会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导致钠排泄困难,容易引发水钠潴留,出现水肿、血压升高等问题,长期可能影响肾功能发育,甚至增加成年后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宝宝所需的钠完全可以从天然食物中获取。母乳、配方奶、蛋黄、肉类、蔬菜等天然食材中均含有一定量的钠。额外加盐不仅不必要,反而可能造成摄入过量。

 

二、为何一岁前要“禁糖”?——守护代谢与口腔健康

 

糖,尤其是添加糖,对婴幼儿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一岁前禁糖,主要是为了预防肥胖、蛀牙、代谢紊乱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

 

首先,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成熟,过早摄入高糖食物会扰乱肠道菌群平衡,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糖分还会产生饱腹感,影响宝宝对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正餐的食欲,长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其次,糖是龋齿的主要“帮凶”。婴幼儿往往难以彻底清洁口腔,糖分长时间残留,极易导致“奶瓶龋”等早期儿童龋齿,影响咀嚼功能和恒牙发育。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代谢健康。研究证实,儿童时期过量摄入添加糖,会使肝脏合成脂肪的能力增强,增加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的风险。若日常热量中有超过10%来自添加糖,就可能引起血脂异常,为成年后的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埋下隐患。

 

三、味觉发育的关键期:清淡饮食塑造健康习惯

 

婴儿期是味觉发育的敏感窗口。从出生时只接受母乳的清淡味道,到逐渐接触各种天然食材的本味,这个过程应当循序渐进。过早让宝宝接触咸味或甜味,会迅速使其对重口味产生偏好,形成“重盐重糖”的饮食习惯。

 

一旦味蕾被高浓度的钠或糖“驯化”,宝宝便容易对原味的蔬菜、谷物等天然食物失去兴趣,出现挑食、偏食。这种不良饮食模式一旦固化,纠正起来极为困难,不仅影响当前营养摄入,更可能延续至成年,增加慢性病风险。

 

四、隐藏的“盐”与“糖”:家长如何识别?

 

许多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主动加盐加糖就足够了,却忽略了加工食品中隐藏的“盐”和“糖”。市售的婴儿肉松、肉酥、果泥、饼干、面条等,为了延长保质期和提升口感,往往添加了大量的钠和糖。


因此,家长在选购婴幼儿食品时,应当养成阅读营养标签的习惯。重点关注“钠”的含量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比例。若钠的NRV%远高于能量NRV%,说明该食品盐含量偏高。配料表中若出现白砂糖、蔗糖、麦芽糖、果葡糖浆、浓缩果汁、蜂蜜等,则表明含有添加糖,一岁内应避免。

 

五、科学喂养建议:回归天然,尊重发育规律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均建议:婴儿在满1岁前,辅食中不应添加盐、糖及调味品。1岁后也应逐渐适应清淡饮食,控制盐和糖的摄入量。

 

具体建议如下:


- 6-12月龄: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辅食以原味泥糊状食物为主,如强化铁米粉、蔬菜泥、水果泥、肉泥等,不加盐、不加糖、不加油。


- 1-3岁:可尝试少量家庭食物,但仍应保持清淡,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2克,避免高盐高糖加工食品。


- 5岁前:饮食中不主动加糖,不喝含糖饮料,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总之,一岁前不加盐不加糖,是对宝宝最温柔而深远的保护。作为家长,我们不必追求“美味”的即时满足,而应尊重生命早期的自然规律,用食物的本真之味,滋养孩子茁壮成长。

 

作者:河北省儿童医院  张旭

发表证书.jpg



编辑: 张文娟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