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寒风掠过街角,太原市“一秒入冬”。对于庞大的电动车骑行群体而言,即将到来的冬天意味着一场与严寒的“持久战”。为了抵御刺骨的冷风,大家纷纷为爱车和自己换上“冬装”——从包裹全身的挡风被,到加绒加厚的护膝、手套,再到严丝合缝的全盔,俨然一副“全副武装”的模样。这些装备的确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温暖,但在这份暖意背后,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清晨7时许,李女士裹紧了身上的棉袄,快步走到楼下那辆枣红色的电动自行车旁。车把上,她去年就用着的黑色加绒挡风披鼓鼓囊囊地挂着,像给车子穿了件臃肿的“棉马甲”。“妈,快点儿!要迟到了!”十岁的儿子背着书包,已经熟练地钻进了挡风被和车座之间的缝隙里,小小的身体被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李女士笑着把儿子的围巾又紧了紧,自己也把手伸进挡风被两侧的口袋,抓住冰冷的车把。随着“嘀”的一声解锁提示,电动车缓缓汇入了早高峰的车流。寒风像无数根细针,扎在露在外面的脸颊上,但躯干和腿部被挡风被裹着,确实暖和了不少。李女士心里暗自庆幸,幸好有这床挡风被,不然这么冷的天,别说儿子受不了,她自己骑半小时车到学校,腿都得冻僵。

李女士的想法,是绝大多数冬季电动车骑行者的心声。挡风被以其“一站式”的保暖效果,成为了寒冬里出行的“标配”。然而,这份“甜蜜的温暖”,却在不经意间埋下了危险的种子。这天早上,路上比平时更堵些。快到一个十字路口时,前车突然急刹。李女士心里一紧,下意识地想捏紧刹车。可就在这时,她感觉到右手像是被什么东西拽了一下——是挡风被的内层布料,卡在了刹车手柄和车把之间。她慌忙用力,才勉强将刹车捏到底,电动车在距离前车不到半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儿子被惯性往前一冲,小小的身体撞在了车把上,委屈地哼了一声。“吓死妈妈了!”李女士拍着胸口,后背已经惊出了一身冷汗。她低头看了看挡风被,两侧的口袋设计得太靠里,一抓车把就容易把布料带起来,刚好卡在刹车和车把的缝隙里。她之前只觉得这设计暖和,却从没意识到会影响操作。
类似的惊魂一刻,在快递员王磊身上也发生过。作为一名每天要骑上百公里的快递员,王磊的挡风被是那种加长加厚的款式,不仅能护身体,连脚踝都能盖到。那天他送一个急件,在一条狭窄的胡同里遇到行人突然横穿马路。他想快速打方向避让,可车把却像被焊住了一样,转不动——厚重的挡风被把车把和他的胳膊紧紧裹在了一起。“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只听见‘砰’的一声。”王磊回忆起那天的事,语气还带着后怕,“我连人带车摔在路边,挡风被的绳子都挂断了,膝盖擦破了,车上的快递也洒了一地。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用那种全包的挡风被了,宁愿多穿两条裤子,也得让胳膊和车把活动自如。”
李女士和王磊的遭遇并非个例。2023年12月,一地区就发生了一起因挡风被引发的严重事故。一名58岁的女士骑电动车接孙子放学,途中挡风被的下摆被后轮卷入。瞬间,电动车失去平衡,连人带车摔倒在快车道上。恰好此时一辆轿车驶来,避让不及,将女士撞倒在地。最终,女士因抢救无效死亡,孙子也受了重伤。
“我们在处理冬季电动车事故时,经常会发现挡风被的身影。”太原市一交警说,“有的是挡风被钩住了路边的树枝或护栏,有的是卷入车轮导致车辆失控,还有的是因为挡风被限制了骑手的操作,导致刹车不及时或转向失误。尤其是在雨雪天气,路面本身就滑,再加上挡风被的影响,风险更是成倍增加。”交警还提到,市面上很多挡风被的设计本身就存在安全缺陷。“比如有的挡风被为了追求保暖效果,做得又宽又大,超出了车把的宽度,很容易和旁边的车辆发生刮擦;还有的挡风被没有固定装置,骑行时随风飘动,不仅影响自己,还可能干扰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
除了挡风被本身的设计问题,骑行者的侥幸心理更是加剧了安全风险。很多人明知挡风被可能存在隐患,却因为“习惯了”“骑得慢”而不愿改变。在菜市场卖菜的刘女士,用的挡风被已经褪色,边缘的缝线也开了口。“这挡风被跟着我两年了,暖和得很,扔了可惜。”刘女士一边整理着菜摊,一边说,“我骑得慢,又只在菜市场附近转,能有什么事?”
年轻人小陈的情况则是“图省事”。他在网上买了一个“三合一”的挡风被,集挡风、护膝、手套于一体,价格还不到50元。“一套搞定,不用再费心搭配,多方便。”小陈说。可这套便宜的挡风被质量很差,挡风的布料很薄,风一吹就透,而且手套部分的指尖很僵硬,连手机屏幕都划不动。有一次他骑到半路,手机响了,他想单手扶车把,另一只手去拿手机,结果因为手套太硬,没拿稳,手机掉在了地上。他下意识地弯腰去捡,电动车瞬间失去平衡,差点撞上路边的电线杆。
挡风被是冬季电动车最常见的“标配”之一,其设计初衷是为了同时护住手部、腹部和腿部,实现“一站式”保暖。但这种看似贴心的设计,恰恰是最大的安全漏洞,它会限制手部动作。过宽或过长的挡风被会包裹住车把,导致转动不灵活。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快速转向或刹车时,手部可能被挡风被束缚,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如果挡风被的下摆过长,容易卷入车轮或链条中,尤其是在转弯或颠簸路面,可能直接导致车辆失控侧翻。甚至会影响平衡感知,厚重的挡风被会改变骑行时的身体重心,降低对车辆平衡的感知能力,在湿滑路面更容易发生意外。
这些保暖装备之所以成为安全隐患,本质上是因为它们打破了电动车原有的设计平衡,增加了骑行者的操作负担。一位女士佩戴宽大的挡风被骑行,在避让行人时因车把转动受限,径直撞上路边护栏,导致手部骨折;一名男子的挡风被下摆卷入电动车后轮,导致车辆突然失控,与同向行驶的自行车相撞,造成双方不同程度受伤;因手套过厚,一名骑手在遇到红灯时未能及时捏紧刹车,与前方车辆追尾……这些真实的案例警示我们,保暖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在超市、路边都看到了售卖挡风被的身影。“79块钱、59块钱、39块钱的都有,薄厚不一样,你自己挑着看。”老板说完,便帮刚买了挡风被的顾客安装了。“实在一下都等不了了,冻死了。不然从网上买还能便宜点。”顾客边跺着脚边说道。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发现随着价格的增加,挡风被的厚度和大小也在增加,甚至最贵的能将骑行者整个肩膀都挡得严严实实的。
对于腿部保暖,加绒护膝是个不错的选择。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看到,市面上的护膝种类很多,有绑带式的、魔术贴式的,还有直接套在腿上的。“最好选择绑带式的,固定更牢固,不会在骑行过程中滑落。”超市店员说。手部保暖则要选择专用的骑行手套。“这种手套的掌心和指尖都有防滑设计,而且指尖部分是导电材质,不影响操作手机。”店员演示着,“戴上后,捏刹车、拧油门都很灵活,比普通的毛线手套安全多了。别买那种挡风被,不安全,买分体的好。护膝,上衣多穿点,戴个帽子手套多好。”
在采访中,也有一些骑行者找到了保暖与安全的平衡点,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赵女士是一名教师,每天需要骑20分钟电动车上班。她从不使用挡风被,而是采用“分层穿搭”的方式保暖:里面穿一件薄款保暖内衣,中间是一件抓绒卫衣,外面套一件防风防水的冲锋衣;腿部穿加绒的紧身裤,再套一条防风裤;手上戴的是专门的骑行手套,指尖部分是导电材质,不影响操作手机。“这样穿虽然麻烦一点,但行动很灵活,骑车的时候心里特别有底。”赵女士笑着说,“而且冲锋衣的帽子可以戴在头盔里面,既保暖又不影响视野。”
孙师傅是一名外卖骑手,冬天每天要骑十几个小时电动车。他给自己列了一份“装备检查清单”,每天出门前都会逐一核对:头盔是否戴紧、手套是否灵活、护膝是否固定牢固、电动车的刹车和灯光是否正常。“我们干这行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孙师傅说,“我从不买那些便宜的劣质装备,都是选品牌的、有安全认证的产品。虽然贵一点,但用着放心。”
全国自行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观察员)贾永峰说,市面上多数挡风被采用聚酯纤维等易燃材质制成,若在电动自行车充电时将其覆盖在充电器上,会导致充电器散热不良,极易引发短路起火,不仅威胁车辆安全,还可能引燃周边物品,造成更大损失。“戴上头盔前,可以先戴一个透气的抓绒头套,重点保护耳朵和脖子。市面上有卖冬季头盔,里面有一个薄薄的抓绒保暖内衬。”贾永峰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安全无小事,防范于未然。在此提醒广大骑行者,电动自行车骑行安全关乎自身与他人生命财产,务必重视挡风被带来的风险,严格遵守安全指引,切实守护出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