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HIV的妈妈,还能生健康宝宝吗?”
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早检测、早治疗、科学分娩和人工喂养。以下把专业指南翻译成通俗行动,让每一对夫妇都能把“艾”挡在宝宝门外。
一、孕前:先把“隐藏炸弹”挖出来
孕前检测:有计划怀孕的夫妇,应在婚检或优生健康检查时接受预防母婴传播相关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同时做HIV抗体检测。阳性者立即转介到定点医疗机构做确诊试验。
先治病再怀孕:HIV阳性确诊女性最好在病毒载量降到“检测不到”水平(<50拷贝/毫升)后再受孕,可最大限度避免宫内感染;如意外妊娠,也不必终止,抗病毒药物对胎儿安全。
配偶同治:男方若阳性,女方阴性,应到定点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咨询,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暴露前预防(PrEP),既防感染又利优生。
二、孕期:把病毒“压”到最低
“发现就治”:孕13周内,所有孕妇首次产检必须再查一次HIV。阳性孕妇当日启动抗病毒治疗,首选国家免费方案(替诺福韦+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孕前已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孕产妇,根据病毒载量检测结果进行病毒抑制效果评估。如病毒载量小于50拷贝/ml,可保持原治疗方案不变;否则,酌情调整抗病毒治疗用药方案;对于孕晚期(孕28周之后)发现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有条件的情况下推荐使用: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恩曲他滨(FTC)+整合酶抑制剂。
定期复查:在定点医疗保健机构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开展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每4—8周监测1次,目标是把病毒降到“测不到”。病毒载量越高,母婴传播率越大。
加强营养与心理:孕期定期规范产检,补充铁、钙、叶酸;感染孕妇抑郁发生率较正常孕妇要高,家属应多陪伴、主动分担家务,必要时求助心理热线。
三、安全助产服务:让宝宝“闪避”病毒
孕期提供充分的咨询,帮助感染孕妇及其家人尽早确定分娩医院,及时到医院待产。艾滋病感染不作为实施剖宫产的指征。对于孕早、中期已经开始抗病毒治疗、规律服用药物、没有艾滋病临床症状,或孕晚期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或已经临产的孕产妇,不建议施行剖宫产,避免紧急剖宫产。
产前检查和分娩过程中尽量避免可能增加母婴传播危险的损伤性操作,包括会阴侧切、人工破膜、宫内胎儿头皮监测、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产等。应严密观察并积极处理产程。尽可能减少新生儿接触母亲血液、羊水及分泌物的时间和机会。
四、产后:人工喂养+抗病毒药物“双保险”
对所有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进行母婴传播风险评估,以确定儿童预防治疗方案。风险评估依据孕产妇抗病毒治疗、实验室检测等情况,将所生儿童分为高暴露风险儿童和普通暴露风险儿童。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孕产妇所生儿童为艾滋病高暴露风险儿童,其他为普通暴露风险儿童:
1.感染孕产妇孕晚期HIV病毒载量>50拷贝/ml;
2.感染孕产妇无孕晚期HIV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孕期抗病毒治疗不足12周;
3.孕产妇临产时或分娩后HIV初筛试验阳性。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其家人应在医务人员的综合评估下,给予科学的喂养指导,保障婴儿健康饮食和营养充足。对选择人工喂养的,指导其正确冲配奶粉和清洁消毒器具。对选择母乳喂养的,要做好咨询指导,强调喂养期间母亲应当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和乳房护理。国家为感染产妇免费提供6个月配方奶粉,并指导正确冲调、消毒奶瓶。
儿童抗病毒用药方案依据普通暴露风险儿童和高暴露风险儿童选择不同用药方案,但都应在儿童应当在出生后6小时内尽早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
日常拥抱、亲吻、共用餐具不会传染;避免母亲血液、伤口接触宝宝开放性创面即可。除卡介苗暂缓至排除感染后,其余疫苗按计划接种。
结语
怀孕是生命对生命的托付,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则是科学对爱的承诺。让我们携手把“艾”挡在子宫外、产床边、奶瓶前,给每一个新生命无“艾”的未来。
作者:南宁市妇幼保健院 毛良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