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高平街头,一起追尾事故在15分钟内处理完毕。没有警笛呼啸,没有路面争执,冯女士只是点开短信链接进入“高平交警事故视频快处快赔”小程序,24小时内就收到保险赔款。“不用去交警队,真是又快又好。”冯女士的感叹背后,是一场持续数年的警务模式变革。11月14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随“阳光下的守护——晋善警美·山河行”采访团来到高平市,探访这个北方小城交通治理突围的创新之举。
11月14日14时,高平市交警大队的道路交通事故研判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着这个城市最真实的脉搏。无人机传回实时画面,在线处理列表不断更新,接警员的指令声此起彼伏。
“请切换摄像头,让我看看车辆碰撞部位。”接警员和树宇每天要重复数十次这样的指令。在他面前,不是传统的对讲机,而是一套集成视频连线、在线定责、保险同步的智能系统。
这场变革被概括为“三快”机制:轻微事故视频快处快赔、复杂事故无人机快勘快撤、事故纠纷多元化解快办快结。高平作为省辖县级市,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便利,路网密集,人口居住集中,车流量大,交通事故警情逐年攀升。通过对2024年12862起交通警情进行分析,发现可以现场处置的轻微交通事故9000余起,占事故总量的70%以上。
2025年“高平交警事故视频快处快赔”小程序运行以来,5195起轻微交通事故适用远程视频快处快赔,占到总接警量的40%,充分释放警力。每起警情平均处置时间15分钟,日均减少20辆次处警车辆、60人次处警警力。

高平市交警大队道路交通事故研判中心。
在“高平交警事故视频快处快赔”小程序的后台,整个城市的交通安全被浓缩成一张彩色热力图。红色区域是事故高发区,蓝色代表风险较低,这套“事故热力图”系统正在重塑传统的警务模式。
“我们通过数据建模,开发‘事故热力图’和‘风险分级评估’系统。”高平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魏丁伟说,这套系统会对事故类型、路段、时段、天气等进行精准研判,对亡人、伤人、酒驾事故进行重点分析。基于这些数据洞察,高平交警推出了事故预防“1+4+5”新模式。即围绕1条主线:事故预防“减量控大”;落实4项工作:数据洞察与隐患排查,信息收集与意见倾听,深度分析与原因探究,精准施策与动态调整;做到5个要求:重点时段、路段查处重点违法行为;农村地区分级分类管理,重点劝导三轮农用车等违法载人行为;常态化纠查一盔一带、闯红灯、逆行等行为;定期向一老一小、企业工人及务工人员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努力实现社会协同共治、隐患排查整治、溯源管控治理。
据悉,每日早高峰前1小时,“铁骑机动队”还会依据系统预判,提前驻守在最可能发生事故的点位。“警力跟着警情走、防控跟着风险走”,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很多人不了解,交通事故处理的“最后一公里”,往往是最难走的。赔偿标准不统一、调解程序复杂,让许多小事故演变成大矛盾。
针对这个“痛点”,高平交警的解法是“四化”工作法: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办案规范化、赔偿标准统一化、矛盾化解多元化。此举构建起交警牵头,人民法院、司法机关、保险企业入驻办公,人民检察院、民政部门、医疗机构、社会救助积极参与的多部门联动、多元化调处的新模式。“如果事故当事人无法到现场调解纠纷,我们可以通过小程序实现云调解,更加便捷高效。”高平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相关负责人说。
“处理交通事故要做到公平公正,首先要确定统一的交通事故纠纷赔偿计算标准,实现了事故定责和赔偿标准的统一。从调解到诉讼、从判决到执行,‘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管到底。”魏丁伟说,根据他们的统计,在高平市年均1万余起交通事故中,96%的纠纷通过“四化”模式得到有效化解,4%的诉讼案件也实现快速办结,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

高平交警遥控无人机勘查现场。 王冠楠摄
近年来,高平市交警大队积极探索“专业+机制+大数据”交通事故全流程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在被问及不断创新变革的初衷,“警力不足”被多名采访对象提起。
根据数据显示,随着机动车保有量激增,高平市轻微交通事故占事故总量的70%以上。“我们大队事故处理中队民警4人,员额辅警12人,面对如此庞大的警情,如果每起小剐蹭都出警,我们的人手永远不够,老百姓也很难满意。”魏丁伟坦言。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有效缓解“警力不足”的痛点,高平交警大队组建了由科技民警、保险理赔专家、软件开发团队构成的联合攻关小组,研发了晋城市首个“远程视频快处快赔”小程序。这套系统并非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深度的流程再造。
这场创新也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当事故处理变得越来越高效,程序正义如何保障?当无人机代替人工勘查,证据链的完整性如何保证?
高平交警给出的答案,既坚决又肯定,那就是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用制度为公正护航。全程视频录音录像,所有操作留痕可溯,赔偿标准统一透明——所有执法行为的操作流程,旨在找到效率与公正之间最佳的平衡点。
目前,高平交警的“四化”工作法因其创新性和实效性,被选为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也是全省公安交警系统中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其也为全省基层交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高平范本”。

当马路正义驶入“云端”
在高平,处理交通事故,不需要民警奔忙抵达现场,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尘土与情绪中对峙。它变成了一串安静的代码,一次屏幕两端的视频连线,一条24小时内到账的保险理赔款。
这场变革的起点,朴素得近乎现实——有限的警力,追赶不上激增的车流。当“人海战术”在基层治理中逐渐失效,技术便成了必须走好的路。
但高平的做法,远不止于将线下流程原封不动地“搬”到线上。它触及了一个更深层的命题:当技术嵌入公共治理的毛细血管,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是效率的极致提速,还是治理逻辑的根本重构?
答案或许藏在那张彩色的“事故热力图”里。它不再是冰冷的数字报表,而是城市脉动的实时显影。警力不再被动响应,而是依据数据预判提前布防。在这里,技术不是权力的延伸,而是治理视野的刷新——它让城市看见了以往看不见的规律与风险。
同样值得玩味的,还有那柄“一把尺子”的能量。在传统语境里,“尺子”意味着僵硬的行政边界。但高平交警的这把“尺子”,试图在统一标准与多元协作之间寻找平衡。它背后是一套精密的制度设计:交警、法院、保险、医疗等被编织进同一张协作网络,小程序的“云调解”则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阻隔。技术在此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了连接、协同与共识的催化剂。
效率的欢呼声中,我们也需保持一份冷静的审思。当无人机盘旋上空,当AI快速定责,程序的正当性、证据的完整性、算法的公平性,是否会成为新的“黑箱”?高平的回应是全程留痕、标准透明,这或许是现阶段最具现实智慧的答案:既要拥抱技术的可能性,也要用制度的韧性为其划定边界。
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当无数这样的“微小创新”在各地生根,它们终将重新定义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方式——让正义不仅如期抵达,更以一种更可及、更透明、更可预期的方式,抵达每一个普通的清晨与街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