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补充有门道,吃对才有效
山西晚报网发布时间:2025-09-18 14:34:57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它们虽不提供能量,也不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却在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免疫调节等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维生素补充剂逐渐成为许多人的日常选择,但“补维生素等于健康”的观念实则存在误区。维生素的补充并非越多越好,也并非人人需要,科学补充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吃对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一、维生素的分类与核心功能:从“水溶”到“脂溶”的差异


维生素根据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其吸收、储存与代谢方式截然不同,直接决定了补充策略的差异。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如B₁、B₂、B₆、B₁₂、叶酸等)。这类维生素易溶于水,人体无法大量储存,多余部分会通过尿液排出,因此需每日通过饮食或补充剂持续摄入。它们广泛参与能量代谢、神经传导、红细胞生成等过程。例如,维生素B₁是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关键辅酶,缺乏可能导致脚气病;维生素C则通过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增强铁吸收等方式维护皮肤、血管和免疫系统健康。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它们需溶解于脂肪才能被肠道吸收,并可储存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无需每日补充。这类维生素的功能更具长期性:维生素A维持视力与上皮细胞完整性;维生素D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健康;维生素E作为抗氧化剂保护细胞膜;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合成。但需注意,过量摄入脂溶性维生素可能因蓄积中毒引发健康风险,如维生素A过量可能导致头痛、肝损伤,维生素D过量可能引发高钙血症。


二、维生素缺乏的判断:症状与检测的双重考量


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首要依据是明确是否存在缺乏。维生素缺乏可能由饮食不均衡、吸收障碍(如肠胃疾病)、特殊生理状态(如孕期、哺乳期)或药物影响(如长期服用泻药干扰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引发。


症状提示是初步判断的线索。例如,维生素A缺乏可能导致夜盲症、皮肤干燥;维生素D缺乏易引发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维生素B₁缺乏表现为疲劳、肌肉酸痛;维生素C缺乏则出现牙龈出血、伤口愈合缓慢等。但症状常缺乏特异性,且轻度缺乏可能无明显表现,因此需结合医学检测。


血液检测是量化评估的金标准。通过检测血清中维生素浓度,可精准判断缺乏程度。例如,血清维生素D浓度低于20ng/mL提示缺乏,需及时补充;而高于100ng/mL则可能中毒。此外,部分维生素需结合功能指标综合评估,如维生素K缺乏可通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间接反映。


三、科学补充的原则:从“缺什么补什么”到“怎么补更安全”


维生素补充需遵循个体化、适量化与形式优化的原则,避免盲目跟风或过量摄入。


1.优先食补,缺啥补啥


均衡饮食是获取维生素的最佳途径。例如,深色蔬菜(如菠菜、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前体β-胡萝卜素;动物肝脏、蛋黄是维生素D的优质来源;柑橘类水果、青椒提供丰富维生素C;全谷物、坚果则含有多种B族维生素。若饮食无法满足需求(如严格素食者易缺维生素B₁₂),再考虑补充剂,且需针对性选择单一维生素或复合配方。


2.剂量把控,避免过量


维生素的“安全上限”因种类而异。例如,维生素C的每日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2000毫克,过量可能引发腹泻、肾结石;维生素E的UL为1000毫克,长期超量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补充前应咨询医生或营养师,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确定适宜剂量,尤其需关注脂溶性维生素的蓄积风险。


3.形式选择,提升吸收


补充剂的剂型与服用方式影响吸收效率。脂溶性维生素建议与含脂肪的食物同服,以促进吸收;水溶性维生素则无需特定搭配,但需避免与钙、镁等矿物质同服,以免形成难溶性复合物降低吸收率。此外,分次服用比单次大剂量更有利于维持血药浓度稳定。


维生素是健康大厦的“基石”,但并非“万能药”。科学补充需以均衡饮食为基础,结合医学检测明确需求,遵循“缺啥补啥、适量为宜”的原则,避免盲目跟风或过量摄入。

 

作者:宁波市奉化区人民医院  徐津伟


发表证书.jpg


编辑: 胡钰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