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甘肃天水公益护农队利用猎犬围捕巨型野猪的视频在网络流传,场面惊心动魄。视频中,无人机热成像锁定目标后,猎犬群起攻之,经过约10分钟的激烈搏斗,一头重达400斤的野猪被制服,但护农队也付出了4条猎犬牺牲的沉重代价。11月14日,“西北山狼公益护农队”队长邓升腾向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讲述了背后的故事与艰辛。

 

受邀猎捕“野猪王”


 

11月10日下午,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魏店镇村民向“西北山狼公益护农队”求助,称当地山上出现一头大野猪,频繁破坏农作物。当晚,护农队携带无人机和猎犬进山搜寻。23时许,无人机通过热成像技术成功锁定野猪位置,12条猎犬随即扑向目标。

 

一场激烈的搏斗在山林中展开。约10分钟后,野猪被猎犬咬死,但护农队也损失惨重。一个队员介绍,首次用无人机返回检查时,发现2条猎犬已经牺牲;再次详细检查现场后,又发现2条猎犬因重伤不治。11日上午,7名护农队员和村民合力才将这头重约400斤的野猪拖下山。队长邓升腾判断,这头野猪约5岁,正值壮年,异常凶猛。


 


邓升腾透露,此次牺牲的4条猎犬总价值3万多元。更令人痛心的是,今年以来,护农队在与野猪的“战斗”中已累计损失了33条猎犬,总价值超过100万元。他介绍,护农队自去年3月开始行动,至今已捕杀野猪600多头,所有服务均为无偿提供。

 

对话邓升腾——为何选择猎犬?成本为何高昂?

 

面对为何选择风险高、成本大的猎犬现在流行的无人机飞镖等工具的疑问,邓升腾给出了详细解释。

 

1. 为何选择猎犬?安全、精准是首要考量

 

“采取投食诱捕、围网、笼捕等方法,但这些方法效率很低,常常数晚都一无所获。而无人机飞镖属于危险工具,误伤风险极大。”邓升腾坦言,飞镖需要精准锁定目标,但野猪会移动,难以瞄准。更危险的是,如果热成像判断失误,飞镖可能伤及牲畜、其他动物甚至人,“曾经就发生过差点伤到人的情况”。


 


因此,护农队选择训练有素的猎犬进行围攻。“猎犬通过嗅觉专门寻找野猪,目标非常明确。”邓升腾说,即使野猪附近有其他保护动物,猎犬也只会锁定野猪,不会误伤,这种狩猎方式最大程度避免了误判和误伤。

 

2. 猎犬成本为何高达百万?头犬价值不菲,更是“战友”

 

对于上百万元的损失,邓升腾解释,猎犬团队有明确分工,其中“头犬”价值最高。“曾经有人出价30万买我的一条头犬,我没卖。”在他看来,猎犬不仅是工具,更是并肩作战的“兄弟”,“它们是在为我们做事,感情无法用金钱衡量”。

 

他介绍,护农队的猎犬多为杂交犬,融合了中华田园犬(土狗)的聪明和猎犬的灵活性与攻击性。经过特殊改良,这些犬只对野猪凶猛,但对人无攻击性,即使跑出去也不会伤人。成本计算中,几条价值数万元的头犬牺牲,加上其他价值数千至万元不等的猎犬,总损失达到百万级别并不意外。

 

3. 行动如何展开?应村民所请,解燃眉之急

 

邓升腾说,行动通常源于村民求助。他分享了一个心酸的故事:一位老爷爷为守护庄稼,每晚都睡在地里,听到动静就敲盆驱赶,但效果甚微。“有一次下雨他没去,一晚上四五亩玉米全被野猪祸害完了。”当地野猪常成群出动,动辄二三十头,且攻击性极强,“‘一猪二熊三老虎’,成年野猪一嘴下去,人根本承受不住”。


 


因此,护农队的存在至关重要。即使不能每次成功捕杀,驱赶行动也能暂时保护庄稼,为农民挽回损失。邓升腾表示,现在很多求助来自村民乃至村镇干部。

 

谈及高达百万元的损失如何弥补,邓升腾坦言目前队伍没有稳定收入,行动非常辛苦且花费巨大(每次出动成本上千元),主要依靠自媒体直播获得粉丝打赏和狗粮捐赠来维持。对于捕杀的野猪,会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掩埋),绝不贩卖。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注意到,截至2024年10月,中国野猪的数量已经到达了200万头,广泛分布于28个省份。多地野猪泛滥,成了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另一种威胁。


针对野猪泛滥,2023年6月30日,中国国家林草局公布了新调整的“三有”名录,在部分地区致害严重的野猪已被调出“三有”名录。2024年1月,中国国家林草局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全面加强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并指导实施和应用开展监测预警、加强预防控制、建立健全补偿救助机制、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积极开展科学保护宣传、加强致害安全教育等,大幅度降低了野生动物对群众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记者: 梁成虎
编辑: 胡钰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