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被失眠所困扰。失眠不仅会导致次日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长期失眠还有可能引起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对此,本文为大家分享一些“助眠小妙招”,帮助大家改善失眠问题。
1. 积极调整生活习惯,重建睡眠规律
首先要保持作息规律,固定生物钟。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起床,即便是在节假日或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时间差,尽可能将时间误差控制在1小时以内。长期保持规律作息,能让身体建立稳定的睡眠记忆,可以让大脑及身体适应固定的睡眠、起床周期,这样达到睡觉时间后,身体更容易产生困意。
其次要限制卧床时间,减少无效睡眠。在日常生活中,要将床当作睡觉的地方,清醒时需要尽量远离床,不在床上看电视、看手机;如果在床上躺20分钟依旧没有入睡,可以在光线比较暗的环境下静坐,有困意后再回到床上。这样可以减少床上的无效时间,更加珍惜床上的睡眠时间。
最后要合理安排午睡,避免夜间睡眠受影响。白天可以适当进行午睡,但是控制午睡时间不超过30分钟,同时要避免在下午3点以后午睡。午睡时间过长或过晚,会对正常睡眠节奏造成影响,从而导致晚上入睡困难,或对睡眠质量造成影响。而短暂的午睡可以促进精力恢复,有助于工作效率提升,同时也不会影响夜间睡眠。
2. 构建舒适睡眠环境,助力快速入睡
一是对卧室温度及湿度进行调节,控制卧室温度在20-24℃,这个温度区域可以让身体处于舒适状态,有助于放松及睡眠。湿度可控制在40%-60%,避免空气过于干燥或潮湿,从而影响到睡眠质量。夏季可以利用风扇、空调调节温度,冬季则利用加湿器提升空气湿度。
二是构建安静的睡眠氛围,在入睡前可用耳塞阻隔外界噪音,或播放轻柔的白噪音,如海浪声、雨声等,将其他杂音掩盖,构建安静的睡眠环境。同时白噪音也可以降低大脑兴奋状态,能让人更容易进入睡眠。
三是构建黑暗环境,光线会对人的生物钟、褪黑素分泌造成影响,因此在睡前1小时可以将光线调整为暖光模式,减少蓝光刺激。同时可以使用窗帘遮挡室外光线,如果对光线过于敏感,可以戴眼罩,构建完全黑暗的睡眠环境,便于入睡。
3. 放松身心训练,缓解紧张促进睡眠
一是开展“478呼吸法”训练,这是简单的呼吸调节方式。平时可在舒适处坐下或躺下,闭眼,用鼻缓慢吸气,心中默数4s,感受腹部膨胀;再屏住呼吸,默数7s;接着用嘴缓慢呼气,默数8s,感受腹部收缩、排出废气,重复此过程5 - 8次。该方法通过调整呼吸深度和频率,能降低心率、血压,改善肌肉紧张,缓解焦虑、放松身心、助力睡眠。
二是开展渐进性肌肉松弛法,可以从脚趾开始,逐步对身体各部位肌肉群进行紧张及放松训练,如先用力收缩脚趾肌肉5-8s,感受到肌肉的紧绷感后,快速放松10-15s,体会放松后的舒适感。按照这样方式依次进行小腿、大腿、臀部、腹部、胸部、手臂、肩膀、颈部、脸部等肌肉群训练,最后进行全身的肌肉紧张放松训练,感受各部位放松情况。通过这样的放松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肌肉紧张程度,减轻焦虑等不良心理引起的生理反应,有助于睡眠。
4. 运动辅助,提升睡眠质量
适当的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循环,有助于睡眠。每天可进行30分钟的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慢跑等,这些运动能促进身体能量消耗,增强身体疲劳感,能促进睡眠质量提升。通过运动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促进内啡肽等神经递质释放,改善情绪,减轻焦虑及压力,对睡眠有良好帮助。需要注意的是,在睡前3小时不能进行剧烈运动,避免身体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从而影响到睡眠,可以在每日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
总之,失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体健康,而在实际中,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改善失眠,必要时可以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这里也希望大家能掌握助眠小妙招,告别失眠,提升自身睡眠质量。
作者: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