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体的心脏或肺部因为严重疾病暂时“罢工”,无法正常工作时,生命就会处于极度危险的边缘。而ECMO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工心肺”技术,就像一道“生命防线”,能够暂时替代心脏和肺部的功能,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将患者从生死边缘拉回来。那么,这项神奇的技术到底有多强呢?它的工作原理、适用病症、操作流程以及存在的风险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一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ECMO的技术原理。ECMO的核心作用是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它主要由血液泵、氧合器、管道系统等部分组成。当患者使用ECMO时,医护人员会将一根导管插入患者的静脉,将体内含有二氧化碳的静脉血引流出来,这些静脉血会经过管道进入氧合器。氧合器就相当于一个“人工肺”,它内部有很多细小的中空纤维,这些纤维的管壁上有无数微小的孔。当静脉血流过氧合器时,氧气会通过这些微小的孔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通过这些孔排出体外,完成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然后,血液泵会像心脏一样,将这些富含氧气的动脉血通过另一根导管送回患者的体内,为身体各个组织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ECMO技术虽然强大,但并非适用于所有重症患者,它有特定的适用病症。其中,重症新冠是近年来ECMO技术应用较多的病症之一。在新冠疫情期间,一些重症新冠患者会出现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功能严重受损,无法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此时ECMO就能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患者维持呼吸功能。爆发性心肌炎也是ECMO的适用病症之一,这种疾病起病急、病情重,会导致心脏功能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ECMO可以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为心肌的恢复创造条件。此外,肺栓塞、严重创伤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病症,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使用ECMO技术进行治疗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ECMO的操作流程。ECMO的操作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首先,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常见的穿刺部位包括颈部血管、腹股沟血管等。然后,使用专业的穿刺器械进行血管穿刺,将引流管和回输管分别插入患者的静脉和动脉(或静脉)。穿刺成功后,将导管与ECMO的管道系统连接,启动ECMO设备。在ECMO运行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实时调整ECMO的参数,如血流量、氧浓度等,确保ECMO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支持效果。此外,医护人员还会定期检查ECMO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设备正常工作,防止出现设备故障。
不过,我们不能忽视ECMO技术的风险和使用门槛。ECMO虽能挽救生命,但可能引发并发症,出血是常见风险之一。因运行时需用抗凝药物防血液凝固,增加了患者出血风险,可能出现消化道、颅内出血等情况。感染也是需警惕的风险,穿刺、管道连接部位可能成为感染入口,引发全身性感染。血栓形成也是潜在风险,抗凝药物使用不当或血液流动缓慢可能形成血栓,脱落还可能导致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我们在认识到ECMO技术强大的同时,也不能过度神化它。ECMO技术只是一种生命支持手段,它不能治疗疾病本身,只能为治疗原发病争取时间。在使用ECMO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要积极治疗患者的原发病,只有当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心脏和肺部功能逐渐恢复后,才能考虑撤离ECMO。
ECMO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人工心肺”技术,在重症医学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无数重症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但我们也要客观看待它的风险和使用门槛,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ECMO技术会越来越成熟,为更多患者服务。
作者: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李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