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将腹痛归为肠胃问题,常靠忍或吃止痛药应对。但需警惕:若腹痛发生在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后,且疼痛剧烈、位置特殊,可能不是肠胃问题,而是胰腺“求救”——胰腺炎已逼近。重症胰腺炎死亡率较高,及时识别、规范治疗是保命关键。
一、胰腺:被忽视的“隐形劳模”,发炎时却很“凶险”
胰腺藏在胃的后方、腹膜后间隙,平时低调到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却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它分泌的胰液能帮助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让食物在肠道内被充分消化;同时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控血糖稳定,是维持代谢平衡的“关键开关”。
可就是这个“劳模器官”,一旦发炎就会变得异常“凶险”。胰腺炎本质是胰腺自身分泌的消化酶“敌我不分”,提前在胰腺内部激活,开始“消化”胰腺组织——就像一把原本该用来切割食物的刀,却误割了自己的“身体”。这种“自我消化”会引发胰腺水肿、出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胰腺坏死,炎症还会扩散到全身,引发休克、多器官衰竭等致命并发症。
二、暴饮暴食+腹痛:胰腺炎最典型的“预警组合”
为什么暴饮暴食后容易诱发胰腺炎?这要从胰腺的工作机制说起。当我们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或大量饮酒时,身体会指令胰腺“加班加点”分泌胰液,以应对突然增加的消化需求。但如果胰液分泌过多、过快,或胰管因结石、狭窄等原因堵塞,胰液无法顺利排入肠道,就会在胰腺内部积聚、激活,进而引发炎症。
这种由暴饮暴食诱发的腹痛,有几个明显特点,一定要警惕:
位置特殊:集中于中上腹,可能放射至腰背部,弯腰屈膝可稍缓解;
程度剧烈:突发持续性剧痛,非普通胃痛的阵发性,常让人疼到直不起腰、冒冷汗;
伴随症状多:多伴恶心、呕吐、发热,严重时会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甚至皮肤发黄。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尤其是在聚餐、饮酒后发作,一定要立即就医,不要自行吃止痛药——止痛药可能会掩盖病情,延误诊断,而胰腺炎的治疗“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干预,越能降低重症风险。
三、别轻视“轻症”,胰腺炎复发一次,风险翻倍
很多人觉得“胰腺炎只要挺过去就没事了”,甚至在轻症胰腺炎治愈后,很快又恢复暴饮暴食的习惯,这种想法非常危险。胰腺炎不是“得过一次就免疫”的疾病,反而有很高的复发率,且每复发一次,胰腺组织的损伤就会加重一分,发展成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的风险也会翻倍。
慢性胰腺炎会让胰腺逐渐“萎缩”,失去正常功能:一方面,消化酶分泌不足会导致“消化不良”,吃点油腻食物就腹胀、腹泻,时间长了会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另一方面,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引发“糖尿病”,且这种由胰腺损伤导致的糖尿病,治疗难度比普通糖尿病更大,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更严重的是,长期慢性胰腺炎还会增加胰腺癌的风险,而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5年生存率不足10%。
四、预防胰腺炎:做好这3点,比治疗更重要
胰腺炎的治疗难度大、风险高,相比之下,预防其实更简单,关键就在于避开“诱发因素”,保护好胰腺:
管住嘴:拒绝暴饮暴食,饮食规律,避免大量摄入高脂高蛋白食物;少喝或不喝酒(尤其白酒、啤酒),酒精是明确诱因,少量多次也会持续伤胰腺。
控基础病:定期检查胆囊、血脂:胆囊结石,必要时遵医嘱治疗,避免结石“作乱”;控制血脂,高血脂会让胰液中的脂肪颗粒沉积,激活消化酶,诱发胰腺炎,平时要少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多运动,必要时用药物控制血脂;
早识别:若暴饮暴食、饮酒后出现中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立即去医院急诊,通过血检、腹部CT确诊并尽早治疗。
五、结语
胰腺虽小,却是“生命器官”;胰腺炎虽不是“常见病”,却是“凶险病”。别再把“暴饮暴食后的腹痛”当成“小毛病”,每一次忽视,都可能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保护胰腺,从规律饮食、拒绝过量饮酒开始,毕竟健康的身体,才是享受生活的前提。
作者:仁寿县第二人民医院 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