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肿流液?教你正确护理孩子术后伤口
山西晚报网发布时间:2025-09-02 17:06:01

孩子做完手术,家长最揪心的莫过于伤口的恢复情况。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儿童术后伤口的护理要点,特别是出现红肿、流液时的应对策略。

 

一、术后伤口的正常反应与异常信号

 

术后伤口在愈合初期出现轻微的红肿、疼痛或少量淡黄色清亮渗液,往往是正常炎症反应的一部分。这是身体启动修复机制的信号,白细胞聚集在伤口处清除细菌和坏死组织,为新生组织铺路。然而,若红肿范围持续扩大、疼痛加剧、渗液增多且呈脓性(黄绿色、浑浊、有异味),或伴随发热、孩子精神萎靡等症状,则高度提示伤口感染,需立即就医。

 

二、日常护理核心:清洁、干燥、防感染

 

正确的日常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基础,关键在于“保持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1.  保持伤口清洁与干燥:术后24-48小时内,通常保留初始敷料。之后,应遵医嘱定期更换。更换时,用碘伏或医生推荐的消毒液(如氯己定)轻轻擦拭伤口周围皮肤(约2厘米范围),避免直接用力擦洗伤口内部。清洁后,务必用无菌纱布轻轻蘸干,保持伤口干燥。洗澡时,可使用防水敷贴保护,避免伤口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淋浴后应及时检查并更换被浸湿的敷料。

 

2.  规范换药操作:换药前务必彻底洗手。若敷料与伤口粘连,切勿强行撕扯,以免损伤新生组织。可用生理盐水浸湿纱布,覆盖3-5分钟软化后再轻柔揭除。清除血痂时,若较硬,也可用生理盐水湿敷软化后清除,避免暴力刮除。

 

3.  合理使用药物:是否使用抗生素软膏需遵医嘱。若医生建议,可在清洁伤口后薄涂一层,有助于预防感染。但并非所有伤口都需要,过度使用可能干扰正常愈合。切勿自行给孩子口服消炎药。

 

4.  避免刺激与摩擦:为孩子选择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衣物摩擦伤口。

 

三、出现红肿、流液,如何应对?

 

当发现伤口红肿或有液体渗出,家长不必过度恐慌,但需冷静观察并采取相应措施。

 

1.  评估渗液性质:观察渗液的颜色、量和气味。少量淡黄清亮渗液,无明显红肿热痛,多为正常。若渗液量多、呈脓性、有臭味,或红肿范围扩大、触之发烫、孩子哭闹不止,则提示感染。

 

2.  加强局部护理:对于轻微红肿或少量清亮渗液,可增加换药频率(如每天2-3次),保持清洁干燥。可适当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每次10-15分钟)帮助消肿,但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

 

3.  立即就医的指征: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带孩子返院或前往急诊:

    -   伤口红肿范围迅速扩大,疼痛加剧;

    -   有脓性分泌物或渗液明显增多;

    -   孩子体温超过38℃;

    -   伤口有异常膨出或缝线松动;

    -   孩子精神差、拒食、哭闹不止。

 

切记,红肿流液并非都需自行处理,专业医生的评估至关重要。

 

四、营养与活动:助力伤口愈合的“双翼”

 

除了局部护理,全身状态对伤口愈合同样重要。

 

1.  合理营养补充:伤口愈合需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多给孩子补充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肉、鸡蛋、牛奶、豆腐等,有助于组织修复。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新鲜蔬果)和锌(坚果、瘦肉)的食物,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保证每日饮水量,预防便秘。

 

2.  适度活动与休息:根据手术部位和医嘱,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伤口。但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未受伤肢体的适度活动,如手指屈伸、脚踝旋转,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机体修复。

 

五、拆线与后续护理

 

拆线时间通常在术后7-10天,具体由医生根据伤口愈合情况决定。拆线后,伤口可能仍有轻微发红或瘙痒,属正常现象。拆线当天及次日可继续换药一次。拆线后1-3个月内,应避免伤口部位日晒,外出时涂抹高倍防晒霜或用衣物遮盖,以减少色素沉着和疤痕增生。

 

护理孩子术后伤口,既是一场耐心的考验,也是一次科学的实践。面对红肿、流液等“警报”,家长应保持冷静,学会区分正常反应与异常信号,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并在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作者:河北省儿童医院  陈娟


发表证书.jpg


编辑: 李菊梅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