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太原师院附中的张砾予同学以800+的优异成绩考入理想高中。这个眉眼清秀、说话条理清晰的女孩,神态里满是对未来的笃定。
从史铁生的文字里汲取乐观,在画画中沉淀心性,用积累搭建知识的阶梯,张砾予的初中3年,是“踏实”与“热爱”的结合。近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近张砾予,听她分享中考背后的成长故事、学习方法。
拍摄:寇宁 制作:李慧辰
谈及查分当天的心情,张砾予的记忆仍清晰如昨。“从上往下看各科成绩,语文、英语比预估的好,数学也发挥稳定,唯独历史有点小遗憾。”张砾予坦言,自己初中3年的历史成绩一直不算顶尖,即便这次中考历史选择题全对,仍觉得有提升空间,“考800多分的学生本该门门优秀,历史算是我的一点小瑕疵吧。”这份清醒的自我认知,恰是2200班“以成长为核心”理念下,对学生“严谨治学”态度培养的缩影。
面对初中学科的压力,张砾予总结出的“精准高效”学习方法,与班级“教学深耕、撬动深度学习”的策略高度契合。在她看来,理科学习的核心在于“方法整理”,尤其是数学。“很多同学觉得理科靠刷题就行,不用整理方法,但老师要求我们把压轴题的思路记下来——就像班级强调的‘知识图谱+题型模型’,把同类考点的解法归类。”她举例说,比如数学试卷的15题和23题,遇到角平分线、中点相关的考点,就把“倍长中线”“角平分线性质”等不同解法记在笔记本上,下次再遇到类似题目,思路立刻就清晰了,“这比盲目刷题高效多了,正好对应老师说的‘精准击中得分点’。”
时间管理上,她的“双线任务法”充满巧思,也暗合班级“减负增效”的课堂原则。“体考冲刺那段时间,我和同学一边做核心力量训练,一边背《出师表》,既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记知识点,又能分散训练的疲惫感。”这种“体力+记忆”的互补搭配,让学习不再是“苦差事”,而是变成可灵活调配的“任务模块”,这正是班级“摒弃满堂灌、激活主动学习”理念在日常中的延伸。
英语学习离不开“积累”二字,这背后是班级“经典作业、刚性落实”的教学要求。“英语老师让我们准备‘好词好句本’,把范文里的固定搭配、高级词组记下来,背熟后写作文直接能用。”张砾予说,这些词汇不仅能让作文更受判卷老师青睐,而且很多还是高中考纲里的内容,相当于提前为高中学习打基础。老师每周都会检查笔记本,这种“刚性落实”的要求,让她的积累从未间断。
当被问及是否有“王牌学科”时,张砾予笑着摇头:“没有哪门是绝对顶尖的,都在中等偏上水平。但我觉得这样反而好,不会因为偏科拖后腿,能均衡发力。”这份“均衡发展”的状态,也恰好呼应了学校“成绩、成长、成人”的育人原则——不追求单科极致,而是注重学生全面进步。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寇宁摄
初三备考的“波浪式成绩”,是张砾予印象最深的挑战,而2200班“育分更育人”的理念,成了她调整心态的关键支撑。“一模物理差0.5分就满分,当时有点飘了,觉得自己掌握得特别好,结果省调研直接扣了9分。”她说,当时身边同学都在议论“这次考不好中考就悬了”,她也陷入了焦虑。
就在她低落时,班主任和物理老师主动找她分析试卷——这正是班级“高效沟通、打破信息壁垒”的体现。老师们通过“学生成长记录卡”,早已掌握了她的学习动态,知道她擅长基础题但容易在难题上“掉以轻心”。“物理老师没批评我,反而帮我把错题拆成‘知识点漏洞’和‘粗心失误’两类,还把同类题型整理成‘提分策略’,告诉我‘模考的意义就是暴露问题,现在错了,中考就能少错一道’。”
那段时间,班级的“小组分享”活动也给了她力量。“我们按‘家族’分组(班级特色合作模式),每组6个人,大家会把自己的错题和调整方法分享出来。有个同学和我一样省调研失利,他说‘把错题当成宝藏,挖透了就是进步’,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想通了。”在小组同学的互相鼓励中,她重新沉下心刷题巩固,到了二模,物理直接考了满分。
“几乎每次考好了,下次总会有点小问题,这好像是备考的常态。”张砾予说,她从不把单次分数看得太重,反而更在意“从错误里学到了什么”。这种“抗挫力”,正是班级通过日常活动刻意培养的:“百日冲刺班会”上,老师会分享往届学长“越挫越勇”的故事;“班级进步比武”中,比的不是“谁考得最好”,而是“谁进步最大”。在这样的氛围里,备考的“起伏”不再是压力,反而成了成长的养分。
除了课本知识,张砾予的生活里藏着两个“秘密武器”:画画和阅读,这些爱好,也在2200班的包容氛围中得到了充分释放。走进她曾就读的2200班教室,一面手绘墙格外显眼:“万里长城是我绘制的,千里江山图是我的好朋友画的。我们的画作一起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是班级‘文化角’的一部分。”她笑着说,当时班主任看到她们喜欢画画,不仅没说“耽误学习”,反而特意留出墙面让她们创作,“老师说‘热爱能让人放松,放松了才能学得更好’,这句话我一直记得。”
更意外的是,画画还帮她突破了语文作文的瓶颈。“临考前,我的作文一直没找到好素材,后来试着把画非遗石头画的经历写进去,没想到得了高分。”张砾予发现,画画和写作其实相通:“画画要观察细节、勾勒轮廓,写作也要用文字描绘细节,都是用心感受后的表达,只不过一个用色彩,一个用语言。”最终,她的语文中考成绩是106分(满分120分),这个成绩让她格外满意。这份“将热爱融入学习”的能力,正是学校“大道不器”理念的体现:“读书而不为书所困,拥有知识更拥有智慧”,不把学生局限在课本里,而是鼓励他们从热爱中汲取成长力量。
阅读则是她的“隐形积累”。“平时没时间看完整本书,就把网上看到的文学名句、优美段落记在小本子上,比如史铁生的‘死是必然降临的节日’,翻得多了,写作时自然就有感觉了。”她特别喜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在逆境里的乐观和不服输,让我觉得遇到点成绩波动根本不算什么。”班级的“图书角”里,就有老师特意放置的《我与地坛》《平凡的世界》等书籍,“课间总有同学去翻,大家还会交流读后感,这种‘潜移默化的阅读氛围’,比刻意布置阅读作业更有用。”
张砾予的成长,离不开特殊的“沃土”:她所在的2200班,作为学校锐意改革、创新管理的试验田,以“懂学生、会引导、重协同”的理念,为她和同学们筑起了冲刺中考的“温暖后盾”。
张砾予总说:“我的成绩不是‘一个人拼出来的’,而是2200班这个‘大家庭’托起来的。”
在“以成长为核心”的理念下,班级为每个学生定制了“可变的成长梯度表”:通过学情画像,老师精准定位了张砾予“基础扎实但难题突破不足”的特点,为她推荐了“压轴题解法整理”的学习方向;通过“家族”合作,她在小组里既是“英语知识点分享者”,也是“物理难题求助者”,在互助中培养了责任意识;通过目标拆解,她把“中考冲刺”拆成“每月突破一个薄弱点”,比如3月主攻历史选择题、4月攻克数学压轴题,让大目标变成可落地的小任务。
“高效沟通”让老师们形成了“育人合力”。任课教师建立了实时沟通群,历史老师发现她选择题总错两三个,就立刻在群里同步情况,其他老师也纷纷提供建议。“老师说‘多做多错,中考就不错了’,这句话成了我备考历史的信念,最后中考选择题全对,真的要感谢老师的用心。”
班级的“生活小情调”更让她感受到温暖。体考结束后,老师带大家去操场扔沙包、晒太阳;清明前后,组织大家去学校图书馆读散文;就连教室窗边的水培小菠萝,都是数学老师买来的,“看着菠萝慢慢长根、发芽,感觉学习的压力也小了,每天和同学一起浇水,就像在守护一个共同的‘成长约定’。”
张砾予说,2200班给她最珍贵的礼物,不是那个显示中考成绩的数字,而是“被看见、被信任、被赋能”的感觉:“老师知道我的优势和短板,同学愿意和我分享方法,在这里,我不用害怕犯错,因为大家都在陪我一起进步。”
张砾予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规划:“我喜欢画画,梦想是环游世界写生。”同时,受在文物系统工作的妈妈影响,她对文物修复专业充满向往,“小时候跟着妈妈去博物院、云冈石窟,听她讲文物背后的故事,觉得特别有意思。文物修复既要懂历史,又要会美术,正好能结合我的兴趣。”
她深知山西的文化优势:“山西古建全国第一,这几年文化发展特别快,要是以后能学文物修复,希望能回来为家乡做点事。想把文物和现代设计结合,让更多人了解山西文化。”这份对家乡的热爱,与学校“培养有担当的社会公民”的目标不谋而合——“身心健康、睿智豁达、追求完美”,不仅是对学业的要求,更是对“如何成为有用之人”的指引。
对于正在备战中考的学弟学妹,张砾予给出了真诚建议:“别纠结已经考完的地理生物,考得好当然好,考得不好也别焦虑,我有个同学扣了近10分,最后还是高分进了理想学校。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多和老师、同学沟通。就像我们2200班说的,‘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身边的支持,会是你最强大的底气。”
讲完张砾予这名中考800+学子的故事,“少年志”栏目的篇章也画上了句点。
“少年有志,志存高远”,这八字如星,照亮了山西晚报与16位少年对话的全程。从中采撷的,既有高效学习的“密钥”,也有与身边人相处的温情智慧,更有他们在考场上稳住心神、从容应考的心态良方。
这些成长的印记,是少年以努力为笔写下的答案。愿这星光般的分享,能成为你前行路上的微光,让你知晓:以志为引,以心为舟,每一步踏实的付出,都在靠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