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博:用1100余小时志愿服务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
山西晚报·山河+发布时间:2025-08-10 20:57:17

在兰州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山西籍学子——王钰博。从2022年进入兰州大学至今,他用11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书写了一份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从红色场馆到基层一线,从教育帮扶到跨域支援,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众多青年学习的榜样。

 

微信图片_2025-08-10_195727_995

深耕红色沃土,传承革命薪火

 

作为一位红色文化传播者,王钰博多次走进山西省八路军纪念馆、彭真纪念馆、国民师范纪念馆、太原市牺盟会旧址等场馆,担任志愿宣讲员。他深知,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深入的挖掘与思考。为此,他埋首故纸堆,反复打磨讲稿,力求用生动的故事还原革命岁月,让参观者感悟初心使命。


微信图片_2025-08-10_195543_875

在一次讲解中,一位白发长者在展柜前驻足,凝视着一双草鞋久久不愿离去。王钰博敏锐地捕捉到老人眼中的波澜,上前攀谈后得知,老人的父亲曾是八路军战士,而这双草鞋正是父亲当年的遗物。老人动情地说:“我父亲总说,这鞋磨脚,可心里踏实,因为踩的是自家的地。”这段经历让王钰博深受触动,他将这段故事融入讲稿,让参观者从细微处触摸到信仰的温度。从此,这双草鞋与父子两代人的家国情怀,成为他讲稿中最动人的注脚。

 

情系民生冷暖,传递温暖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8-10_195550_896

在民生服务领域,王钰博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参与了“太行义·暖卡友征途”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荣获山西省首届志愿服务大赛一等奖。寒冬深夜的高速服务区,他与其他志愿者守候在驿站,为卡车司机递上一杯热水、一碗热面。卡车司机老李接过印着“一路平安”的应急物资包时,粗糙的手微微发颤:“跑长途十几年,第一次有人专门等在这儿,只为问一句‘累不累’。”这份温暖不仅感动了无数卡车司机,也成为王钰博继续前行的动力。


除了服务卡车司机群体,王钰博还将服务半径延伸至家乡工会驿站,为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歇脚充电的港湾;他还参与侯马市社区矫正人员心理疏导工作,以平等尊重之心,帮助他们寻找重返社会的坐标。

 

播撒知识火种,助力教育帮扶

 

微信图片_2025-08-10_195556_946

教育帮扶是王钰博志愿服务中的另一重要领域。暑期支教时,他为乡村儿童开设趣味科学课,一颗鸡蛋的沉浮实验让孩子们惊呼连连;他为高三学子精心剖析作文之道,一名学生课后激动地告诉他:“原来议论文的骨架可以这样立!”他的努力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知识火花,也让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此外,王钰博还组织同学义务植树,让新绿扎根黄土坡;发起“九九重阳寄书信”活动,将少年们的敬意一笔一画传递给敬老院老人。他的视野甚至跨越地域,远赴浙江桐乡,为凤鸣民间历史研究中心翻译整理尘封史料,获评“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

 

多元行动践行初心,书写青春答卷

 



从红色宣讲到跨域服务,王钰博用1100余小时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奉献精神。他在志愿服务中深耕不辍,成为兰州大学支教协会“优秀志愿者”称号的获得者。他的足迹不仅遍布山西,还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与使命。


王钰博的志愿服务经历,恰似一条条坚韧的丝线,编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图谱。他用青春书写担当,用行动传递温暖,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正如他所说:“青春之花的绚烂绽放,从来不在温室暖房,而在祖国最需要的土地上。”





记者: 李飞飞
编辑: 李菊梅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