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跷二郎腿,觉得这是一种放松的坐姿,但网上传出一种说法:“跷二郎腿会导致静脉曲张。”这个说法是真的吗?腿上浮现的“蚯蚓”——静脉曲张,又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若放任不管会有哪些隐患?该如何科学应对?
“我的静脉曲张是因为久坐。”32岁的李女士就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每天需在电脑前工作8到10小时。“有时候为了舒服,会习惯性跷二郎腿。”半年前,她发现左腿小腿外侧浮现出几条细细的青紫色纹路,久坐后还会伴随酸胀感,按压时偶尔有轻微疼痛。起初她以为是“久坐累的”,直到纹路逐渐变粗、变长,像“小蚯蚓”一样凸起,才在家人提醒下就医。医生检查后诊断为轻度下肢静脉曲张,“说是长期久坐本身已经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减缓,我又喜欢跷二郎腿,就进一步压迫了静脉,加重血液淤滞,时间长了才引发静脉曲张。”她说,但好在发现及时,通过一段时间调整坐姿、每天定时散步、工作间隙抬高双腿等干预措施,她的症状逐渐得到缓解。
“胖了也会导致静脉曲张。”陈先生是从事个体经营的,因生意繁忙,他平时很少运动,整个人属于“偏胖”。三年前,他发现双侧小腿出现静脉曲张,起初只是少量血管凸起,后来逐渐蔓延至大腿内侧,走路时间稍长就会感到腿部酸胀、乏力。“知道可能是静脉曲张,但也没看医生,直到有次疼得厉害了才去了医院。”结果显示,陈先生双腿静脉内已形成轻微血栓,虽然不用动手术,但也要采用必要的治疗手段。“让我减重、吃药、穿弹力袜……大概过了有一年的时间,情况才慢慢好了点。”
“我们护士中患静脉曲张的应该比较多。”“老师才多吧,站的时间那么长。”“还有孕妇,本身就是特殊时期,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出现静脉曲张的。”……采访中,不少人表示,身边患静脉曲张的人群可能涉及各种情况。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疮疡科主治医师孙超楠介绍,静脉曲张是一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遗传因素、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细胞外基质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首先,遗传因素在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族中有静脉曲张病史的人更容易患上这一疾病。”她说。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双方均未患病,患静脉曲张的风险为20%,如果父母一方患病,患静脉曲张的风险为25%-62%,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患静脉曲张的风险为90%。而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同样是静脉曲张发生的关键因素。在静脉曲张患者的血管壁中,可以观察到组织病理表型的改变,包括血管壁的重构和结构的重塑。这些改变可能与细胞增殖和凋亡过程的异常调节有关,导致血管壁的弹性和强度下降。
此外,细胞外基质(维持血管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分和功能也可能发生改变,影响血管的泵血功能,使得血液淤滞。局部缺氧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能由于血液在病变静脉中的淤积而发生,导致血管壁细胞发生适应性变化。同时,慢性炎症反应可能在静脉曲张的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可能导致血管壁的进一步损伤。
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包括血液流速和压力的变化,也可能对静脉瓣膜和血管壁造成影响,促使静脉曲张的形成和发展。此外,血管舒张和收缩功能的异常也可能在静脉曲张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影响血管的正常张力和血液流动。
除此之外,一些生活方式确实会明显增加静脉曲张的风险,比如肥胖、多次妊娠、长期站立和久坐,这些因素会增加下肢静脉的压力,影响瓣膜的正常功能,导致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引发静脉曲张。而吸烟、饮酒等也会增加患静脉曲张的风险。
“跷二郎腿会导致静脉曲张。”对网上流传的这种说法,孙超楠并不赞同。“喜欢跷二郎腿、或者说长时间跷二郎腿的人更容易患静脉曲张,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因此患上静脉曲张。”
一个姿势固定太久,没有足够的肌肉活动,加上重力的影响,会增加下肢静脉压力,显著影响下肢的单向瓣膜。这最终会削弱或损坏瓣膜,损害血液动力学并增加静脉淤滞,从而通过静脉扩张或血液回流导致静脉曲张。但一般来说,跷二郎腿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不动,而且目前也没有研究证明跷二郎腿会直接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所以有跷二郎腿习惯的人不用过于恐慌和焦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跷二郎腿不会直接导致静脉曲张,但它可能会压迫到静脉,从而影响血液循环,导致静脉回流更加不畅,如果此时本身已经有静脉曲张了,那么则会加重病情,所以有些特定人群一定要注意。比如长期久坐人群,像办公室职员、司机等,本身就长时间坐着,再跷二郎腿,下肢血液循环不畅的情况会更严重。再比如一些办公室白领,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8小时甚至更久,还经常跷二郎腿,这对下肢静脉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从事站立工作职业的人,像教师、护士、导购员等,平时站立时间长,下肢静脉压力本就容易升高。跷二郎腿会进一步加重静脉负担,增加静脉曲张的发病风险。肥胖人群体重过重,对下肢静脉压力更大,再加上跷二郎腿,双重压力让下肢静脉处境艰难。对于孕妇来说,在怀孕期间,身体激素水平变化,使静脉壁松弛,增大的子宫还会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肢血液回流,而跷二郎腿会进一步阻碍血液流通,更容易引发静脉曲张。
更要注意的是,长期跷二郎腿不仅增加静脉曲张发病风险,还可能增加静脉血栓风险。静脉内血液淤积时,容易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随着血液流动进入肺部,可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发现腿上可能出现静脉曲张的时候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觉得“只是有点难看,没啥。”“不痛不痒,就没必要治疗。”但真的是这样吗?
并不是。静脉曲张不只是腿上多了几条“蚯蚓”那么简单,放任不管,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静脉曲张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拖得越久,治疗难度和并发症风险就越高。如果长期静脉高压,可能导致:下肢沉重、酸胀,影响运动和工作效率;皮肤色素沉着、湿疹,甚至形成难愈合溃疡;血液淤滞诱发浅静脉血栓,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没有症状就不用管”的想法很危险。
想要预防静脉曲张,可以从改变风险因素入手:定期进行15至20分钟的锻炼,如慢跑或骑自行车,以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强腿部肌肉;在工作和家中使用脚垫或脚凳来定期抬高双腿,以帮助改善血液流动;保持理想的体重,因为超重会对腹股沟和大腿施加压力,导致腿部和大腿的血管壁变弱;尽量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因为它们会限制脚踝的血流,并可能影响小腿和脚部大静脉的泵血机制,而低跟鞋则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强肌肉;食用高纤维、低盐饮食,因为纤维的摄入可以减少便秘,而高盐饮食可能导致静脉肿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适当地体重和避免长时间站立和久坐,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最好每隔30到60分钟就活动一下。站起来走动走动,简单踮踮脚、做几个下蹲动作,都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而长期站立工作的人,可以准备个小凳子,时不时把脚放上去休息,来减轻腿部压力。
误区一:静脉曲张严重了就一定会截肢。
门诊中经常有患者担心:“血管凸出来,是不是以后要截肢?”这其实是典型的以讹传讹。静脉曲张主要累及静脉系统,而截肢更多见于严重的动脉疾病(如动脉硬化闭塞、脉管炎)。
静脉曲张不会直接导致截肢,但可能造成慢性溃疡、反复感染,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它属于“致残性疾病”,却并非“必然截肢”的疾病。科学认识,才能避免过度恐慌。
误区二:穿弹力袜就能根治。
弹力袜是静脉曲张保守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静脉回流,缓解肿胀和乏力。但它并不能修复损坏的静脉瓣膜,也无法彻底根治。对早期、轻度患者,弹力袜确有帮助;但一旦病情进展或出现并发症,弹力袜只能作为辅助措施,不能替代专业治疗。
误区三:治疗静脉曲张一定很痛、恢复很慢。
不少患者害怕“开刀”,觉得术后要卧床休养,还会留下疤痕。事实上,随着血流动力学理念的发展,微创治疗方式的普及,尤其是CHIVA治疗创口小、疼痛轻,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静脉功能,是尤其温和的诊疗方案,有着更小的损伤和更高的安全性。患者甚至能“走着进,走着出”,术后很快恢复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