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以来,我省有效应对9轮强降雨天气
山西晚报·山河+发布时间:2025-09-01 21:45:06

较往年相比,今年我省雨季具有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累积降雨量多等特点。入汛以来,我省有效应对9轮强降雨天气;累计发布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80次,发送预警短信34949条;全省未发生因地质灾害致人伤亡事件。

    

强降雨期间,相关部门如何应对强降雨天气?九轮强降雨如何顺利过关?市民出行注意哪些什么事项?连日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对此进行了详细走访。

 

    

01
周密部署!有效应对9轮强降雨天气

    

8月26日-27日,我省迎来新一轮强降水天气。

    

8月25日,省自然资源厅下发《关于做好8月26日至27日强降水天气地质灾害防范应对的重要提示》,对各市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预警预报、避险撤离、险情处置等相关工作情况进行日调度,并派出7个省级专家指导组,持续做好本轮强降水涉及的太原、大同、朔州、忻州、吕梁、阳泉、晋中等地的地质灾害防范指导工作。

    

据了解,本轮强降水期间,全省累计派出督导检查和排查组243个,622人,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979处,省市县累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31次,发送预警短信1062余条,未有灾险情发生。

   

截至2025年7月底,全省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10364处。山西地处山地高原,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变化大,是全国黄土地质灾害发生较多、最为典型的省份,也是华北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最多、防范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

    

入汛以来,我省有效应对9轮强降雨天气,防汛形势严峻。省自然资源厅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摆在自然资源领域工作的重要位置,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关于防汛工作及地质灾害防范的部署要求,主动谋划、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地质灾害防范成效显著。

    

多轮强降雨期间,省自然资源厅周密安排部署。先后5次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会商,研判划定重点防范区,明确防范举措和责任分工;部署全省地质灾害防范再排查再研判再治理再提升行动,集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汛期专项排查;先后7次向各市下发关于做好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防范应对通知;组建11个省级专家指导组,确保强降雨期间能够及时下沉一线开展防灾指导工作,全力做好汛后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截至2025年8月底,我省累计派出省级专家组43个129人,市县级专家组12345个33000人(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57000处(次),转移撤离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4944人。累计发布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80次,市县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1510次,发送预警短信34949条。


02
精准研判!成功避险一处崩塌灾害风险

入汛以来,因持续性降水,土体含水量趋于饱和,增大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前检测、排查和巡查地质灾害显得尤为重要。8月15日,晋中市灵石县夏木线公路火山村段发生一处崩塌。由于当地政府提前实施应急处置,加强监测管控,避免了行人车辆可能因灾伤亡和财产损失。


省自然资源厅地勘处负责人表示,入汛以来,省自然资源厅与气象部门协同联动,密切跟踪天气变化情况,发挥省市县一体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作用,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坚持“人防+技防”并重,突出群测群防“第一道防线”优势,发挥全省已安装的2815处专业监测设备作用,提升预警预报信息的覆盖面、时效性和精准度,对强降雨期间和雨后出现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险情预警做到及时现场核查、险情研判、应急处置,有力增强了科技防灾的实效。

    

此外,省自然资源厅发挥地质灾害防范“一市一中心”“一县一专班”技术支撑单位专家优势,组织协调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密对黄土地区人口密集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医院、坡上居崖下居等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重要交通干线、重点水库库区、矿区、尾矿库周边、施工工地、山区削坡填沟建设的居民聚集区,以及各类文物景点旅游景区的动态排查,落实避险搬迁、工程治理、排危除险等措施,有效消除或降低了群众受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

    

    

03
一线守护!构筑安全度汛“隐形堤坝”

8月28日一大早,太原中铁轨道公司机自中心风水电工班长麻建港,麻利地带上工具包和安全帽,穿梭于车站各个防汛关键点位,守护着太原地铁2号线安全运行。

    

“每年7月至8月主汛期,都是风水电专业防汛抗洪的关键阶段。大家坚守一线,严格遵循公司防汛工作原则,全面落实各项防汛部署安排。”麻建港俯身细致检查横截沟是否堵塞、积水能否顺利排出。随后,他又打开水泵控制柜,认真查看元器件运行状态、液位显示是否正常、有无报警指示。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现场看到,除了排水设备,麻建港还参与给排水检修作业,从安全交底、工器具清点,到继电器运行测试、水泵启停水位变化、阀门启闭灵活性,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

    

防汛物资的巡查与管理也不容小觑。车站专门设置了防汛物资专用存放区,备好了临时水泵线盘、雨衣雨鞋、铁锹等物资,确保随时应急可用。麻建港介绍,为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今年公司在车站每个出入口,均增设了指示防汛水泵快速接口的专用标识,在配电箱内加装了防汛水泵快速接口,为安全度汛再添一道技术保障。

    

以雨为号,闻汛即行。在太原地铁2号线,有许多像麻建港一样的地铁人,一次次俯身探查、一遍遍倾听运转声、一项项细致入微的检查,构筑起地铁车站安全度汛的“隐形堤坝”。


入汛以来,太原中铁轨道公司共完成3.5万余件防汛应急物资配置,同步更新防汛水泵配置图,确保物资储得足、调得动、用得上;对全线32台水泵进行“体检”,完成全线138座风亭、出入口水泵反冲洗阀关闭作业,彻底清掏主废集水坑淤泥,并对柴油泵、汽油泵启动故障,采取“自主维修+送外检修”双保障模式,确保设备运转可靠、万无一失。同时,还对全线出入口、风亭及出入段线U型槽周边进行沉降监测,及时回填处理114处塌陷隐患;降雨期间安排专人24小时现场值守;全面清掏各区域排水设施,确保排水畅通无阻。


太原中铁轨道公司机自中心副经理赵西川介绍,公司秉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态度,围绕“一二三四”原则,绘制了防汛作战图、机具配置图、救援队管理图,实现防汛工作可视化、流程化、精准化,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的防汛体系。

    

04
温馨警惕!电动自行车电池泡水易爆燃


连日来,我省多地出现持续降雨天气。短时间的强降雨,很容易造成大范围积水,骑行电动自行车出门的市民一不小心就会将其泡水。为此,山西消防发布提醒:电动自行车泡水后,电池易短路,引发电池自燃。

    

近日,湖北宜昌一居民因暴雨天骑车后,发现电动自行车电池泡水,便将电池取下带回家中进行擦干处理。次日清晨,居民听见家中“嘭”的一声巨响,起床查看发现,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外壳裂开,有塑料糊味,并有发烫现象,随后将锂电池放到门外楼梯间内。

   

20多分钟后,楼梯间内的电动自行车电池发生多次爆燃。小区物业保安值班人员发现该楼层感烟探测器异常,迅速赶到事发楼层,用灭火器成功将火扑灭。


据山西消防工作人员介绍,质量越好的电动自行车,其电机做工越精良,相应的防水能力也更强,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电机中轴油封磨损老化,防水性能也会降低。泡水后,电动自行车的电机极易受潮短路,造成电机运行费力。无论是铅酸电池还是锂电池,一旦进水,均易导致正负极短路,轻则损坏电池,重则将直接导致电池烧毁甚至爆炸。通常,电动自行车的控制器具有一定的防水能力,但如果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控制器极易被烧坏。


泡水后的电动自行车应立即取出电池,使用干净的布擦拭或吸水材料擦干所有部件,特别是控制器和电机等关键部位,仔细检查车辆的所有部件,包括控制器、电机、线路等,看是否有损坏或生锈现象,并置于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48小时以上,切勿用热风吹。打开坐垫、面板,冲洗沉积污泥,重点擦拭线束接口、控制器缝隙。用吸水布包裹车身,轻拍排出隐藏积水。同时建议将泡过水的电池,及时送到车辆专门的售后维修店进行检查和处理。


山西消防提醒市民:电动自行车泡水后,切断电源是第一要务。当然,潮湿状态充电等同于点燃“火药桶”,务必彻底干燥后再行动。千万不要在阳光下直接烘烤电池或车身,可能变形甚至释放有害气体。


05
紧盯重点!我省仍处于汛期,防汛形势严峻


虽然主汛期已过,但我省仍处于汛期,特别是今年北部降水量偏多,加之主雨带持续北抬,灾害存在滞后性,防汛形势严峻。


尤其是8月26日-28日,全省经历较强降水过程,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部分地区仍有发生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城市暴雨积涝的风险较高,部分河流有发生超警洪水的风险。


8月26日,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紧急召开防汛视频会商调度会,会商研判近期雨情水情,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会上,省气象局分析研判了近期天气情况,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文旅厅分别针对各行业领域防范应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受此轮强降雨重点影响的大同、朔州、忻州、吕梁4个市作了防范应对情况汇报。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持续做好监测预报预警,紧盯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和旅游景区等防汛重点,及时提前、果断、扩面转移危险区群众,尤其是山区、地质条件脆弱区以及旅游景区、露营地等,管控到位,及时关停。加强对涉水工程、在建工程监督管理,切忌盲目复工。及时清理沟渠,提前落实好农田排涝措施。


同时,关注沿黄干支流涨水过程,加强巡查防护,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加强对施工工地、农村集市、养老院、学校医院等风险部位的安全管控。忻州、吕梁高度关注地质灾害防范和淤地坝安全,做好人员转移避险工作。下一步,我省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针对学生返校、旅游返程,积极采取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 薛建英
通讯员: 李阳
编辑: 张文娟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