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女士买的盐酸左西替利嗪片。
有时候,人生病吃个药都会碰上“包装刺客”。杨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惑,药片本来应该整齐均匀地排满整个药板,这样才算是充分利用空间,但她买的药的药板却偏要少放一粒药,让人看了感觉十分难受。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在查阅国家医保局的相关资料后才发现,原来,很多药板上的药片数量都是7个或14个,这通常是为了配合以周为单位制定的疗程。包装数量与治疗所需数量恰好相等,可以避免药物浪费。
有些包装采取了专为7粒药设计的排列,但也有很多时候,生产厂家会直接套用为8粒药设计的2×4排列,这样自然就会有一个格子空出来。
出现空格,是因为药厂希望用同一套生产设备兼容不同的包装规格。
这样设计的理由通常是方便生产。比如说,如果药厂同时生产着7粒和8粒两种包装的产品,用这种设计只要对生产线和模具稍加修改就可以兼容两种情况了。
这个药板上只有两粒药。
有时候,药板上的药物数量还会更少——甚至只有孤零零的一颗。
这种药物通常使用频率不高,每次需要的数量也很少。比如说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阿仑膦酸钠,每星期只需要吃一片;又比如紧急避孕药,只在非常偶尔需要时才会吃上1-2颗。
给得少也就算了,为什么不把药板做小点,节省包装材料呢?
这是因为太小的包装确实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容易遗失、容易被孩子误食、药板背面印刷信息的面积太小等等。此外,就像上面提到的,使用标准大小的药板在生产时也更加方便。
有时候,药板中间、两侧甚至整个外围会有凸起的“棱”。这种结构名叫加强筋,是用来防止药板弯曲的。
很显然药板上这条棱,不是用来抠着玩的。
在装填药物之后,塑料药板要通过热压封上铝箔,这道工序容易让药板产生一定程度的卷曲。药板卷曲不影响使用,但会让药板不容易塞进盒子,搞不好就会卡住生产线。在药板上压出加强筋可以防止药板变形,让生产顺利进行,同时还不会增加包装所需的材料厚度。
多数情况下,药片都装在透明的塑料泡泡里,泡泡尺寸与药片基本完美贴合。但也有时候,扣住药片的是银色不透明的泡罩,它们的尺寸看起来格外巨大,底部甚至能有两粒药那么宽。
药板上不透明的银色包装。
小小一粒药,为什么背了这么大一个“锅”?这种银色的泡罩包装是用含有铝箔层的复合材料制成的,比起透明的塑料板,它阻隔潮湿和光线的效果更好,能更好地保护药物成分。
热成型包装与冷压成型包装的形状差别。根据《药品泡罩包装应用指南》重绘。
和热塑成型的透明塑料不同,银色包装的泡罩是冷压成型的。这种泡罩没法压出垂直的边缘,因为压得角度太大材料会开裂。因此,银色泡罩的边缘总是坡度较小,为了让中心的高度足够容纳药物,它就不得不在四周延伸出更大的面积。
也有时,整个药板都被盖上了一个大大的银色“盖子”。如果剪开这层盖子,会发现下面依然是透明的普通泡罩包装。
和“大锅”形状的银色泡罩一样,这种把整个药板都扣住的封盖也是为了增加避光、防潮和隔绝氧气的效果。和采用冷成型加工的银色泡罩相比,在普通塑料药板上加盖子生产成本更低一些。
有时候,药板上还会出现更奇怪的东西:一些没有药的小空泡,里面除了空气什么也没装。
空泡罩与装药的格子形状不同,它甚至还可以是心形的。
这些空泡不是生产事故,它们也是专门设计出来的。当药板上的药物较少时,增加空泡眼可以让包装通过生产线传送系统时更稳定。它们也可以防止药板卷曲,或者在包装受挤压时保护药物。小空泡和装药的泡罩总是不同的形状,这是为了防止使用者混淆。
和旧式药瓶相比,药板包装为单颗药物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它使用方便,也能预防药物过量和误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包装确实会产生数量可观的垃圾,而且目前还很难回收。
虽然“过度”包装也有它的理由,但还是希望未来能有更好的包装设计,兼顾生产、使用的同时减少包装材料的浪费。
参考资料来源: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果壳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