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说法丨19岁的手机被盗者站上被告席
山西晚报·山河+发布时间:2025-09-11 09:01:09

“我当时真的太生气了,没有想太多就动了手。”面对检察官的讯问,19岁的房某低下头,声音哽咽。一场突如其来的盗窃,一瞬失控的拳头,让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在太原市一家酒吧外发生了剧烈碰撞。9月10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从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检察院了解到这样一起“手机被盗者站上被告席”的案件。为发挥此案件的教育警示作用,太原市小店区检察院联合区法院开设示范庭,特别邀请山西大学法学院学生旁听。

  

冲动的一拳

原本的维权者面临法律的制裁

  

2024年8月27日凌晨时分,19岁的房某在太原市一家酒吧喝酒时,为了追求所谓的“性价比”,便和陌生男子薛某拼桌喝酒。就在酒吧散场时,薛某却趁房某不注意,“顺走”了房某的手机。

  

房某发现手机被盗后立即报警,这原本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正确选择。然而,命运却在这个时候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就在前往派出所的路上,房某与薛某迎面相遇。

  

“你竟然敢偷我手机!”房某当场拦住薛某。其间,情绪失控的房某,将薛某打倒在地,对其头部、面部多次拳打脚踢。他未曾料到,这几拳打出去的不仅是愤怒,更是自己的自由与前程。

  

这场冲动带来的后果远超想象。经法医鉴定,薛某右额叶脑出血,构成轻伤一级,双侧顶部头皮下血肿构成轻微伤。原本作为手机被盗受害者的房某,就这样因为一时冲动,从维权者变成了涉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嫌疑人。19岁的年华,突然面临法律的制裁。

  

2024年11月,公安机关对此案立案侦查。在此后办案过程中,检察官严格把关每一份证据。从现场公共视频、证人证言,到法医鉴定报告、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检察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通过反复核对、相互印证,检察机关确保证据链完整、充分,为依法公正处理奠定根基。

  

检察官审查发现,薛某偷窃手机行为直接引发冲突,确属过错在先。这是一个对房某有利的重要情节,也是后续从宽处理的重要依据。同时,检察官注意到双方案发后在公安机关调解下,已达成民事和解协议。检察机关进一步跟进协议履行情况,确认被害人的损失得到合理赔偿。

  

传递司法善意

深入调查揭示“冲动”背后的故事

  

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后,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检察院没有简单地就案办案,而是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工作,检察官首先委托尖草坪区司法局对房某开展社会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房某成长于一个离异重组家庭,父亲再婚后长期奔波谋生,继母需照料两名年幼弟妹,对房某缺乏关注与引导,家庭教育存在明显缺失。19岁的房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缺少足够的关爱和引导。

  

“他还很年轻,明明可以用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权益,但却因不理智的行为成为被告人。这种案件,我们不能简单地一诉了之,这个年轻人需要的是更多的引导,而非惩罚。”办案检察官表示,房某过错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家庭和社会原因。对其简单的刑事处理虽可实现罚当其罪,却难以从根本上帮助他走出困境,“除了依法处理案件,我们还需要给予房某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结合上述情况,检察机关决定坚持以教育与惩处并重,多管齐下对房某开展帮教工作。一方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检察官与房某的家人进行深入沟通,向他们阐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关注房某的心理和成长需求。同时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对房某进行疏导,帮助其认识错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在依法提起公诉时,小店区检察院结合相关情节,建议法院判处房某有期徒刑6个月,并适用缓刑。经多方帮助,房某也逐渐认识到冲动打人的代价,决心以责任为起点,重拾前行的力量。

  

从个案到普法

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

  

为发挥案件的教育警示作用,近日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区法院开设示范庭,特别邀请山西大学法学院学生旁听,“零距离”感受法治力量。庭审中,检察官以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论证,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进行阐述,让旁听学生直观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公正。

  

“法律是维护公民权益的盾牌,而非以暴制暴的工具。当我们遭遇侵害:应当依靠司法机关依法维权,而不是让自己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检察官铿锵有力的话语,既是对被告人的警示,也是对在场同学的殷殷告诫。通过这起真实案例,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当遭遇盗窃、诈骗等不法侵害时,沉着冷静,通过报警、留存证据等合法途径维护权益才是正途,切勿因一时冲动让自己从受害者转变为违法者。庭审现场成为鲜活的法治课堂,通过司法实践与法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双重效果。

  

最终,法院当庭作出一审判决,采纳检察机关量刑建议,对房某判处缓刑。判决生效后,检察官再次来到房某家中回访。看到房某与家人关系变得融洽,主动帮助父亲销售装修材料,还表达出想学一门手艺回归社会的想法,检察官倍感欣慰。

  

案件虽然落下帷幕,但检察机关的关爱从未停歇。定期回访、持续关注、鼓励引导——这些举措背后是司法为民的初心,也是将政治要求融入司法实践的生动体现。从受害者到被告人,从冲动愤怒到悔过自新,检察官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这个案例讲述了一个关于法律不仅惩罚过错,更是引导未来的故事。


记者: 辛戈
编辑: 张静玉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