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女性经期受痛经困扰,出现小腹冷痛、腰骶酸痛,严重时冒冷汗、恶心呕吐,需卧床。中医门诊有实用护理方案,通过暖宫艾灸和穴位按摩提前干预,可有效缓解疼痛,助轻松度过经期。


一、中医眼里,痛经为何会找上门?


气滞血瘀型:压力大、爱生闷气、久坐女性易中招,肝气郁结致气血不畅,经前小腹胀痛拒按,经血暗紫带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常伴乳房胀痛。


寒凝血瘀型:贪凉、穿露脐装、经期淋雨女性易受寒,寒气侵宫致经血不畅,小腹冷痛,热敷可缓解,经血量少色暗夹小血块,伴手脚冰凉。


气血亏虚型:过度节食、产后恢复差、长期劳累女性易出现,脾胃弱致气血不足,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按揉缓解,经血淡稀,伴头晕乏力、面色苍白。


二、暖宫艾灸:给子宫“贴暖宝宝”


1.选对穴位:3个“暖宫穴”是关键


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属任脉“元气仓库”。艾灸可温补肾阳、暖宫散寒,活化子宫周围气血,改善小腹冷痛、经血有块。


气海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下1.5寸,能补益元气、推动气血。适合气血虚弱型痛经,艾灸后可暖小腹、减轻乏力。


三阴交穴: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是肝、脾、肾三经交汇点。可活血化瘀、健脾养血,适用于各类痛经。


2.操作方法:提前1周开始,避开经期


艾灸需提前干预,建议经前1周开始,每天1次、15~20分钟,至经前2天停,连做3个周期,可减痛经频率。用陈年艾条悬灸,距皮肤3~5厘米,以患者自觉温热为度,注意检查皮肤防止烫伤。


3.注意事项:这些情况别艾灸


经血量多、经期延长的女性,经期别艾灸,以免增加出血量;阴虚火旺的人慎用,艾灸可能加重“上火”症状;糖尿病、皮肤温痛觉受损者慎用。

艾灸后毛孔张开,4小时内别碰冷水、洗澡,忌吃冰饮,避免寒气再次入侵。


三、穴位按摩:日常按一按,疏通经络缓疼痛


1.日常预防:经前按2个穴,气血更通畅


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凹陷处,为疏肝理气关键穴。经前1周起,每日拇指按揉3分钟,以局部有酸胀为宜,可缓解情绪烦躁、乳房胀痛,避免气滞血瘀加重痛经。


血海穴:屈膝时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能活血化瘀、养血调经。每日按揉3分钟,可改善经血暗紫、量少,助气血顺畅。


2.经期应急:痛时按2个穴,快速缓解不适


合谷穴:手背虎口处,第1、2掌骨间近第2掌骨中点,是“止痛万能穴”。痛经时拇指垂直按压,配合呼吸(按压时用鼻缓慢吸气、放松时用嘴慢慢呼气),每次3~5秒,重复10~15次,可快速减轻腹痛、腰背痛,孕妇禁用,防刺激子宫收缩。


子宫穴:此穴位于下腹部,肚脐下4寸、再旁开3寸处,左右各一穴,痛时食指、中指指腹轻揉5分钟,能疏通子宫气血,缓解坠胀、绞痛。


3.按摩技巧:力度和频率有讲究


力度以“酸胀感”为宜,别太用力,以免损伤皮肤;


按揉时可顺时针打圈,或上下轻轻按压,频率保持每分钟60~80次;


经期按摩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按压腹部过重,尤其是小腹有硬块或疼痛加剧时,要立即停止。


四、“提前做”才是核心,搭配习惯效果更好


调理痛经,“提前干预”是关键,提前1周艾灸或按摩,可打通气血通道,减少疼痛。搭配好习惯效果更佳:


饮食:经前经期喝生姜红糖水、红枣桂圆茶,少吃生冷、寒性水果;


保暖:穿高腰裤、长袜,护腰腹脚踝,用40℃左右热水泡脚,加艾叶更好;


运动:经前做温和瑜伽、快走,促进盆腔血液循环;


情绪:少生气、少焦虑,听舒缓音乐、练“嘘”字诀,防肝气郁结。


五、这些情况,别只靠护理,及时看医生


痛经突加重,晕厥呕吐且止痛药无效;


经血量、周期、经期异常者;


非经期腹痛、同房痛,伴白带异常;


痛经逐年重,尤其有性生活或生育过的女性,需排查相关妇科疾病。


痛经不是“宿命”,更不用“硬忍”。中医的暖宫艾灸和穴位按摩,看似简单却能从根源调理体质,只要提前做、坚持做,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让每月的“特殊时期”不再难熬。

 

作者:泉州市中医院  陈金碰


发表证书.jpg


编辑: 胡钰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