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时的宫缩疼痛,被很多产妇称为“人生最剧烈的疼痛”。当子宫肌肉规律收缩,宫颈逐渐扩张,剧烈的疼痛感会从下腹部蔓延至腰骶部,甚至让产妇出现呼吸急促、全身紧绷的状态。其实,科学的呼吸方式能通过调节神经兴奋度、放松肌肉紧张感,有效降低疼痛感知。以下5个助产士临床验证的呼吸法,能帮你在不同产程中科学应对宫缩痛。
一、腹式呼吸法:产程早期的“镇痛基石”
当宫缩间隔约10-20分钟,疼痛持续30秒左右时,腹式呼吸是最基础的镇痛手段。这种呼吸法能激活副交感神经,抑制疼痛感向大脑的传递。
具体做法是:产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双手轻放于下腹部。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感受腹部像气球一样向外隆起,双手随之被抬起;屏住呼吸 2 秒后,再用嘴巴匀速呼气6秒,腹部自然收紧下沉。整个过程保持胸部不动,专注于腹部的起伏。
需要注意的是,呼吸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保持6-8次即可。宫缩来临时开始练习,宫缩结束后转为正常呼吸。多数产妇练习3-5次宫缩后,就能明显感觉腹部紧张感减轻。
二、胸式呼吸法:活跃期的 “节奏控制器”
进入活跃期后,宫缩间隔缩短至5-10分钟,疼痛持续时间延长到40-60秒,此时腹式呼吸可能难以满足镇痛需求,胸式呼吸成为更合适的选择。
操作步骤为:双肩自然放松,双手放在胸部两侧。用鼻子快速吸气2秒,感受肋骨向两侧扩张;随后用嘴巴快速呼气3秒,发出轻微的“哈” 声。呼吸节奏可随宫缩强度调整,疼痛加剧时加快呼吸频率,每分钟10-12次;疼痛缓解时稍作放缓。
助产士特别提醒,练习时避免耸肩或过度扩张胸腔,以免引发肩颈酸痛。配合宫缩节奏重复呼吸,能有效分散疼痛注意力。
三、喘息呼吸法:宫缩峰值的“应急开关”
当宫缩强度达到顶峰,疼痛让产妇难以忍受时(通常宫缩间隔2-3分钟,持续60-90秒),喘息呼吸法能快速缓解肌肉紧张。
具体动作:快速吸气1秒后立刻呼气1秒,像小狗喘气一样保持胸部快速起伏,每次呼吸只吸入少量空气。持续5-10次短呼吸后,做一次深呼气放松,随后重复短呼吸。
这种呼吸法能在短时间内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适合宫缩最剧烈的10-15秒内使用。但需注意,每次练习不宜超过30秒,以免过度换气导致头晕或手脚麻木。
四、屏气呼吸法:胎儿娩出期的“力量引擎”
当宫口开全,进入胎儿娩出阶段,助产士会指导产妇使用屏气呼吸法,配合宫缩用力推动胎儿下降。
正确做法: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双手握住产床扶手,腰部贴紧床面,向下用力像排便一样持续5-10秒;呼气后快速吸气再次屏气用力,每次宫缩重复3-4次用力。
需要注意的是,用力时避免抬头或过度弓起背部,以免消耗体力。听从助产士的指令调整呼吸节奏,在宫缩间歇期完全放松休息,为下一次宫缩储备力量。
五、拉玛泽呼吸法:全程的“系统训练”
拉玛泽呼吸法是一套贯穿整个产程的综合训练体系,通过“呼吸+放松”的组合,帮助产妇建立疼痛应对机制。
训练要点包括:
廓清式呼吸:每次呼吸练习前,先做一次深吸气再缓慢呼气,清空肺部空气。
不同阶段切换:产程早期用腹式呼吸,活跃期过渡到胸式呼吸,宫缩峰值使用喘息呼吸,娩出期配合屏气呼吸。
配合放松技巧:呼吸时同步放松四肢肌肉,双手轻放腹部感受呼吸节奏,丈夫可协助按摩缓解紧张。
建议产妇从孕32周开始练习,每天10-15分钟,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分娩时在助产士指导下灵活切换呼吸方式,能显著降低疼痛评分,缩短产程时间。
总之,呼吸法的核心原理是通过主动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改变大脑对疼痛信号的处理方式。但需注意,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度不同,呼吸法需结合个人情况调整。分娩时不必刻意追求“标准动作”,找到让自己最舒适的呼吸节奏才是关键。配合助产士的专业指导,将呼吸技巧转化为自然反应,才能在分娩过程中真正发挥减痛效果。
作者:海兴县妇幼保健院 马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