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 “特种兵”:从训练场到采煤面,硬汉在哪儿都发光
山西晚报·山河+发布时间:2025-08-07 16:26:53

在千米深的矿井下,一束矿灯划破黑暗,照亮了正在架横梁的身影。身着厚重工装的年轻人动作麻利如猎豹,脸庞的煤灰遮不住坚定的目光—— 他叫王志仰,2024 年刚脱下军装,就一头扎进了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成了一名井下电工。从保家卫国的军营到乌金翻滚的矿井,这个年轻人用磨出厚茧的双手证明:军装能脱下,军人的骨头脱不掉,在哪儿都是冲锋的姿态。

 

军旅淬炼,把 “吊车尾” 炼成 “硬骨头”


刚进部队那会儿,王志仰还是个体能跟不上队伍的 “新兵蛋子”。烈日下负重越野,别人跑完全程脸不红气不喘,他却总落在最后,嗓子眼像冒着火;战术训练时,粗糙的地面磨破手掌,鲜血混着泥土结成痂,疼得他直咧嘴。但熄灯后,战友们总能看到他偷偷加练的身影:俯卧撑练到胳膊抖,就换成仰卧起坐;越野跑跟不上,就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围着操场 “啃圈”。


1754555325315070672.jpg


“在部队,掉队比受伤还丢人!”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三个月后,他从队列里的 “吊车尾” 窜成了连队标兵,比武场上还摘回了 “优秀士兵” 的红奖状。“部队教会我最硬的理:纪律是铁,责任是山。” 王志仰总说,现在下井前背安全规程,就像当年背条令条例,一个字都不能错 —— 井下的 “军令状”,连着自己和弟兄们的命。


入职煤矿那天,面对像蜘蛛网一样的井下电路图,他拿出当年啃战术手册的狠劲:白天追着老师傅问原理,晚上在宿舍对着图纸画线路,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连电路图上的每个节点都记得门儿清。有回师傅随口提了句 “液压阀故障要听声音”,他就蹲在设备旁听了好一阵,直到把正常运转和出故障的 “动静” 摸得门儿清。

 

师徒相授,井下“课堂”里有温暖与成长


官地矿综采三队的蒋李军是矿上出了名的 “技术大拿”,22 年井下经验能写本教科书。初见王志仰时,这个闷头干活不吭声的退伍兵让他犯嘀咕:“年纪轻轻的,能扛住井下的苦吗?” 可没过多久,蒋李军就改了主意。


第一次下井,王志仰主动背起工具包走在最前面,别人歇脚时他还在检查设备;遇到支架故障,师傅动手他就蹲在旁边,眼睛一眨不眨地观察每一个操作细节,连师傅拧扳手的角度都记在本子上。“调支架是井下电工的‘基本功’,差一毫米都可能出乱子。” 蒋李军一边教,一边让他上手练。有回王志仰换推拉油缸,支架角度偏了半寸,蒋李军没骂他,拉着他蹲在井下复盘:“你看,油缸受力不均就会‘较劲’,就像你们部队搭帐篷,地钉歪了帐篷就会塌。”


1754555359014083222.jpg


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王志仰逐渐成长为综采三队的“技术小能手”。他不仅能够独立完成日常设备的检修工作,还能通过设备运行时的细微异响,准确判断故障位置。有一次早班刚下井,机尾一号架下沉支架发出异响,蒋李军带着王志仰赶忙去排除故障,王志仰俯身贴近支架立柱,指尖轻触金属表面感受震动频率,很快便锁定故障——支架立柱密封圈老化导致的高压窜液。拆开一看,果然和他说的分毫不差。

 

井下冲锋:把军人的担当刻在煤尘里


煤矿的活儿,苦在不见天日,累在负重前行。但王志仰总说:“比起部队野外驻训,这井下有灯有水,算享福了。” 今年 3 月,综采三队的 18503 工作面遇上 “硬骨头”—— 顶板破碎得像酥饼,淋水大得能湿透工装,支架移设时稍不注意就可能冒顶。


王志仰有一次冲锋上前。按照师傅传授的技能,在架设横梁时,他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严格按照煤矿作业规程进行操作;换液管时,水柱像小喷泉似的往外喷,他顶着水幕调试阀门,工作衣被淋湿也全然不顾。同班的老矿工说:“这小子身上有股劲儿,跟他一起干活,再难的活儿都觉得有奔头。”


王志仰总说:“部队是我的根,煤矿是我的新战场。我要把军人的作风传承下去,为能源保供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迷彩绿到工装蓝,从训练场到采煤面,王志仰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动人的答案:真正的军人,从不会因战场改变而褪色,因为奋斗的姿态,本就是最亮的底色。



记者: 武佳
通讯员: 苗变玲
编辑: 冯洁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