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山河+讯 9月5日上午,由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组织的《晋国通史》专家座谈会在太原召开。座谈会由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学术委主任王尚义主持,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殿民介绍了《晋国通史》出版情况,作者李尚师介绍了《晋国通史》编撰情况,10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发言,省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俊明作了讲话。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志超、刘晓哲、张继红、冯晓丹,以及常务副秘书长、驻会副秘书长,部分新闻媒体记者出席了座谈会。
《晋国通史》的编撰与修订,是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长期关注支持的重点项目,得到山西省、运城市两级会的高度重视。《晋国通史》(修订版)目前已成为第七届理事会《山西专史编撰五年规划》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晋国通史》专家座谈会现场。
《晋国通史》是一部记述从西周初大火之年(前1039年)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古唐国开始,历38位国君,到公元前376年,共663年地方断代史。该书作者李尚师、李光达先生是省三晋文化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与理事。自2014年三晋文化研究会首次出版《晋国通史》以来,广受社会各界认可,为传播山西深厚历史文化、彰显三晋文化魅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进,考古工作、历史研究不断有新发现、新成果。此后,李尚师先生与其子李光达先生继续深入研究晋国历史,笔耕不辍,共同编撰《晋国通史》(修订版)。在组织编撰过程中,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高度重视,成立了编委会,聘请国家和省级文史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和省三晋文化研究会汇报修编工作,争取领导对工作的支持,还与省博物院签约,允许作者无偿使用相关资料。
《晋国通史》属于先秦史范畴的地方断代史,其修订版在原版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以来的考古学、历史学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史实内容、完善了学术观点。全书共22章,分上中下三册,120万字,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增录了近10年来晋国考古的新发现与新成果。
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秘书长兼科研局局长、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基金管委会主任晋保平,山东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杜勇,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保春、山西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高春平,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晓哲,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霍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馆员田建文、山西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向晋卫,晋国博物馆馆长董朝晖,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研究员、山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三晋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贾克勤等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进行研讨发言。大家围绕晋国史研究、三晋文化传承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对深化晋国史研究、推动三晋文化创新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
李尚师
男,生于1942年,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东峪村人,退休乡村教师。少时品学兼优,高中毕业时因故未参加高考,没能上成大学,回到偏僻山村的家乡成为一名代课教师。后来,在本族叔叔李孟存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历史学的学习。
1985年,43岁的李尚师投入晋国史研究。没有经费支持,没有多余时间,历经生活困顿,李尚师始终未曾放弃。
1999年9月,李尚师和李孟存教授合作出版50万字的《晋国史》,之后二人合著《晋国人物评传》《先秦三晋两个辉煌时期暨治国思想》等专著。
2014年,李尚师出版了150万字的《晋国通史》,被著名历史学者李伯谦教授誉为“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
2018年,李尚师出版和其子李光达合著的《治国方略史鉴》,再次轰动学界,并且还有多本专著正在出版和撰写中。
2021年,李尚师获评2020年度感动山西十大人物。
2025年3月,《晋国通史》(修订版)举行首发仪式。
一个人从多低的起点干一件大事才算惊艳?
一个人从多大年龄开始为理想奋斗才算不晚?
一个人为了不相干的“伟大事业”承受多少苦难和付出才算高尚?
这一连串的问题,是对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东峪村83岁村民李尚师的惊叹。
9月5日,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在太原举行《晋国通史》专家研讨会。来自全国及省内的学者对李尚师和他与儿子李光达合著《晋国通史》(修订版)给以祝贺和高度评价。
面对这样的盛况,李尚师平静以对。“一个人活着,总得为国家做些事情。”这句话像是说给别人听,但更像是李尚师说给自己听。
李尚师出生于1942年,从小学习成绩拔尖。
1963年,高中毕业后的李尚师回村做了一名乡村教师。闲暇时间,李尚师最喜欢翻看家里收藏着的一些史学典籍,那都是曾为秀才的曾祖父和教私塾的祖父的遗留之物。
李尚师有一位族叔叫李孟存,比他年长11岁,在山西大学历史系工作。李孟存有段时间在老家长住,最喜欢与他能看得上的后辈李尚师谈论历史。后来,李孟存在返校前嘱咐李尚师,不能甘于眼前的生活,还是得上大学。“他和我说,一旦有机会,他就为我想办法。还把大学的一整套历史教材寄给我,让我自学。整整3年的时间,所有的教材我都非常认真地学习了。”李尚师说。
机会真的来了!1979年,李孟存来信,让李尚师准备考试,而且是按照当时的政策,直接报考硕士研究生。“报名表都填了,可是我父亲大病,我是家里独子,一直陪到父亲病逝。”李尚师说。家有母亲要侍奉,两个儿子也上了小学,家里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沉重的生活负担,让他没办法去参加考试。恰巧那年,李尚师也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身份。他想,就这样吧。
1985年,43岁的李尚师再次见到了多年未见面的李孟存。
李孟存当时已调到位于临汾市的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总支书记,还组建了晋国史研究室,担任主任。他主持开拓晋国史,和同事也是下属的常金仓合作写成的《晋国史纲要》一书即将出版。
这本书是晋国史专著的开山之作。遗憾的是,后来成长为著名史学家的常金仓考取博士,要离开山西。李孟存需要补充一个助手。“跟我做研究,写晋国史吧。”“我怎么能行?连大学都没有上过。”“你的水平我知道,可以胜任。”“我已经43岁了。”“有恒心,再迟也不晚。”
当夜的谈话,李尚师如今说来依旧清晰如昨。彻夜未眠后,他做出了影响他一生的决定。“我盖的房子再结实,用不了一百年就塌了。高楼大厦盖一百层,也有拆的时候。”李尚师用手指着屋顶,再指向码着的著作,“能长留在世上的东西,也就是书了。我干了,人活着,得给世上留下一些什么。”
李尚师和其子李光达。
李孟存将收集的晋国历史研究的文献、考古发现论文等资料,系统地交给李尚师,而且布置了任务——写一部《晋国史》。
李尚师自此起步,扎入晋国史研究。
山西是晋国根本,600年晋国霸业,疆域扩张到河南、河北、山东、陕西,但其根本在山西,国都一直在山西南部。坐在晋国的土地上研究晋国史,李尚师有一番慷慨激昂的情怀,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自豪之情不言而喻。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时间和钱,都很紧张。
李尚师很要强,本职工作不仅不糊弄,还要保持出色。“我带过的每届学生的成绩都非常好。你可以查学校的档案,我没有因为自己去研究历史了,就误人子弟。”李尚师说。
工作之外,家里的十几亩庄稼地也要耕种。两个儿子都在上学,而且前后脚都考上了大学。教师薪资微薄,原本负担两份学费就很吃力,李尚师不敢因为研究历史而耽误了地里的收入,也不能把地里的活儿狠心扔给妻子一个人。他用于晋国史研究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熬出来的。
晚上睡得很晚,凌晨5点起床,自行车的车筐里永远放着书,稍有空闲就拿出来看,别人笑话他是书呆子,他不理会。
为了省钱,李尚师舍不得花钱买饭,馒头咸菜对付了很多年。但是,买书、参加学术会议、去晋国遗址实地调查……钱真不够花,他借遍了周围的亲戚朋友。贷款,芮城县贷不到,他就设法到邻近的平陆县贷。
李尚师不是没有犹豫过,可一想到放弃,他就不甘心。他想,如果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情怀抱负何以证明?“司马迁说,疑事无成。我豁出去干了,再难也不放弃。”李尚师说。
1995年,李孟存协调教育部门,让李尚师以“山西师范大学晋国史特约研究员”的身份,专职从事历史研究。
研究不光是待在家里苦读书。李尚师考察晋国遗址、考古发掘之后的晋侯墓地、天马曲村晋国故地、晋献侯墓的车马坑、代表当时最高工业水平的晋国铸铜遗址、侯马盟书出土处、晋国宫殿遗存……山谷平地,村村寨寨,与晋国相关的地方,李尚师都踏寻过多次,而且都是自费。
石刻、古碑、陶片,承载历史信息的每个细微之处,他都仔细研究;民俗、文化、地理,搜集到点滴信息,他都加以记录,再参考文献和考古发现一一比对、苦苦思索。
白天耕作田地,夜深之际,家人入睡,万籁寂静,一盏孤灯下,李尚师铺开稿纸,一笔一画地沉浸于书稿写作。
他从来不发表论文,一旦拿出来都是几十万字的书稿,他的书作也一本接一本被出版发行。
当他带着《晋国通史》书稿去见李伯谦时,这位著名史学家震惊到了。李伯谦感慨:“百万字的手写书稿,装满整整一大箱子,仅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工作量可想而知,个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李尚师使我感到惊讶的是什么呢?一个农民,一个没有受过专门的历史学训练的老人,在黄河边上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没有经费支持,没有学术团队,没有技术支撑,仅凭一己之力,能够集数十年之功,写出一部150万字的三卷本的宏观巨著,这就使我感到非常惊讶。作为一个科研和管理工作者,我甚至深受教育。”9月5日,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晋国通史》专家研讨会现场,专程来参加的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原副秘书长晋保平再次发出赞叹。
李俊明: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
《晋国通史》作为一部新型史学专著,为晋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关键依据,成为三晋文化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该书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展示晋国历史,史实叙述科学,编写体例规范,是一部可信、可读、可学、可鉴的历史精品力作。
晋国在山西乃至中国史上是“特殊存在”。“一部晋国恢宏历史,半轴春秋战国画卷。”这句话精准道出了晋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晋国通史》的学术价值与核心特色,属于先秦史范畴的地方断代史,其修订版在原版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以来的考古学、历史学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史实内容、完善了学术观点,展现出制度文化研究、改革文化研究、融合文化研究三大鲜明特色。
要崇尚并弘扬三代学者的史学精神,常金仓、李孟存、李尚师、李光达三代山西学者,37年间以“孜孜不倦、久久为功”的坚守,填补了晋国史研究的学术空白,这份执着与担当令人敬佩。他强调,要深入推进山西史学与史官文化研究。山西人能够创造辉煌的历史,也能书写厚重的历史。作为致力于三晋文化研究的社团,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唯有以“不负前人、不负使命、不负时代”的担当,组织好、编撰好山西历史特别是系列专史,才能为推动三晋文化创新发展、赓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王殿民: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
研究晋国史是三晋文化研究会的使命,李尚师先生正是晋史研究的践行者典范。2014年,他编著的《晋国通史》在省市研究会助力下出版,被史学界赞为“新型史学专著”“晋国百科全书”,填补了晋史研究缺环。
随着考古新发现如运城“古曲沃”上郭都城、绛县西吴壁冶铜遗址等研究新成果涌现,及李伯谦等专家提出完善建议,2020年8月,我会启动修编工作。其间,李尚师先生携子李光达参与,我们成立编委会、聘学术顾问,省博物院无偿提供20余张文物图、山西人民出版社推进,历时五年完成修订。修订版120万字、分三册,保留原版特色,史实更科学、体例更规范,还填补河东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今年3月出版后,首版2000套供不应求,李俊明会长评价其为“可信、可读、可学、可鉴的历史精品”。
晋保平: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秘书长兼科研局局长、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基金管委会主任
我十分赞同李尚师老师“中国民间修史第一人”的评价。中国文脉之所以绵延不绝,专家学者的贡献固然重要,我们需要象牙塔中的大师与专家,但像李尚师先生这样扎根民间、矢志不渝为民族文化传承奉献的人,更值得尊敬与钦佩,这是我的深切体会。
再谈《晋国通史》,这部著作无论如何定位,历史价值都极高。晋国史对中华传统文化、对山西历史而言,意义非凡。可以说,不懂晋国史、不懂山西史,就难以真正读懂中国史,也无法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深刻认知。《晋国通史》所彰显的文化思想与智慧,正是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意义重大。
此次《晋国通史》修订版(或第二版)较第一版字数减少,但学术更规范、脉络更清晰,作为史学专著,较初版有极大进步。若能在学术基础上,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角度再下功夫,将波澜壮阔的晋国历史“活化”,借助纪录片、影视作品,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手段,以智能化方式创新呈现,对山西文化建设、对全国增强文化自信,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杜勇:山东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学会副会长
为《晋国通史》(修订版)发行召开此次座谈会十分必要,以文化滋养人,能激发人们热爱故土、报效国家的情怀。
我由衷感佩李尚师先生。李尚师先生非历史专业却数十年深耕的精神更显珍贵,当得起“中国民间修史第一人”。他的著作虽非学术顶点,却为晋国史研究作出巨大贡献,在传播晋国历史文化上功绩卓著,我深表敬意。《晋国通史》(修订版)并非晋国通史研究的终结,更像是民间学者开启的良好开端。建议书中部分内容结合清华简等新资料,做出重新考量与完善。期待山西学术界承接研究传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晋国史研究框架,推动晋国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这份事业持续发光发热。
马保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尚师老师以百折不挠、滴水穿石的坚持,成就了《晋国通史》这部佳作,这是精神与成果的相互成就。我自己撰写论文时,曾参考李孟存、李尚师二位老师合撰的著作,工作和生活中也和李尚师老师多次沟通交流。我相信《晋国通史》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与价值。书中对人物关系、制度发展、事件脉络的梳理清晰翔实,若想厘清晋国历史与他国历史的对应关系,查阅此书极为方便。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先秦思想及治国理念等诸多方面,堪称晋国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完全能在当代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
李尚师老师作为民间学者,凭一己之力将晋国史研究做得如此出色,为山西学术界树立了极佳示范。
高春平: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李老师倾注数十年心血,终成《晋国通史》这部皇皇巨著。更难得的是,他全凭自觉与热爱坚持至今,这份坚守远超常人,尤为值得敬佩。李老师能成此大业,我想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李老师的民间修史之举,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鲜活体现,彰显着优质文化的力量。李老师严谨治学,让《晋国通史》具备重要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
当下,我们史学工作者有责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期待涌现更多如李老师这般心怀热忱、潜心深耕的研究者,让晋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发扬。
刘晓哲: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李尚师老师以民间修史之力,成就《晋国通史》这样一部佳作,实在了不起,令人由衷钦佩。
山西这片土地,历来不缺美好人物与高尚品德。讲好这些山西故事,传扬山西自古以来的美好品德,让每一个山西人都为“我是山西人”而自豪。当下,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少一些人变得更为现实,少了些理想主义的热忱;更为功利,少了些浪漫主义的情怀;即便多了些“聪明”与变通,却也少了那份守信执著的“傻劲”。而现代人所欠缺的这些精神养分,恰恰能从晋国历史的深处挖掘出来!从这一点来说,《晋国通史》修订版的发行,无疑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需将这份历史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历史真正为今人带来启迪。
霍斌: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老师的著作我很认真拜读过。他著史精神非常让我感动,钦佩他身上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精神,尤其是浓厚的家国情怀。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青年需要学习的。李老师的《晋国通史》,内容丰富,体例完整,我觉得是可以藏之名山的一部大作。李孟存老师、李尚师老师,李光达先生,整个家族三代人专注修史,薪火相传,值得敬佩。
晋国的民族融合政策是华夏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开放包容,追求创新,是晋国强大的思想根源,传承下来成为今天我们山西人的一种精神,对于我们筑牢民族精神根基、坚定文化自信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田建文:山西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馆员
我作为一名山西人,且将一半身心和精力投入晋文化与晋国史考古,编著者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朋友,我诸多晋文化和晋国史的观点都源于读这几本好书。这些著作对我研究晋文化意义重大。修订版解决了第一版存在的一些问题,延续第一版的“大百科全书”特质,内容完备,可见李尚师先生父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更是实现了薪火相传。不过,书中仍有可完善之处,也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内容和观点有待商榷,我的意见和建议都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了李尚师先生。
向晋卫:山西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我对李尚师老师满怀敬佩。当前先秦史尤其是晋国史研究人才稀缺,而李老师在晋国史挖掘上贡献独特。我专门研读了《晋国通史》,其优点突出:一是填补研究空白,体例科学完整,修订版调整后以历史脉络为主体,附录专题性内容,远超第一版;二是内容如晋国“百科全书”,涵盖农业、手工业等,在传世文献少、需依赖考古与古文字资料的高难度下,实属难得;三是整体把握到位,观点紧扣晋国史线索,体现学术水平与对学界成果的吸收。
当然,该书也有改进空间:体例上部分章节标题不够准确,如“新旧势力的斗争”可修改一个更符合内容的表述;内容上,陶寺文化与良渚文化结合的章节必要性存疑,文化思想史相关章节篇幅失衡;整体脉络上,对晋国史发展规律的探讨及学界新观点吸纳不足,但瑕不掩瑜。
董朝晖:晋国博物馆馆长
《晋国通史》的出版与修订版发行,是山西省乃至全国史学界的大事,标志着晋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进展。《晋国通史》为系统宣传晋国历史开了先河,成为博物馆研究晋国历史的“教科书”与“伴手礼”,对后续学习、研究、阐释、传播、教育提供了关键支撑。不过,当前对晋国历史的宣传仍不足,缺乏大众易接受的内容。因此,期待更多专家参与,除创作文艺作品外,能推出科普版晋国历史书籍、通俗易懂的影像文艺作品,助力晋国历史“飞入寻常百姓家”,希望继续深化晋国历史文化研究,挖掘其当代价值,让晋文化焕发时代光芒。
贾克勤: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研究员、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三晋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召开座谈会研讨李老师的作品《晋国通史》,让民间学者与专业团队专家碰撞,意义重大。专业团队与民间研究话语体系、模式、方法、要求不一样。编写《晋国通史》这么宏大一项工作,也就是晋国史的百科全书,需要的是专门学术机构,雄厚的资金、不少人的学者团队才能完成。李老师是一个高中学历的民间学者,非科班出身,如此高龄,却敢牵头开展此项工作,尽显魄力,父子二人不畏生计艰辛,逆袭创作,难能可贵。
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及运城市会大力支持此项事业,进行开创性的工作,价值重大,李老师作为开拓者,唤起了广泛关注,精神可嘉。期待《晋国通史》后续发展,更期待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