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本报刊发《带着大学文凭学技能“反向深造”引热议》报道后引发读者关注。连日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以家长身份走访省内多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发现,大学毕业生“回炉”的情况并不鲜见,为适应这一需求,众多培训机构积极调整招生策略,专门开设面向大学生的技能培训班,助力就业是这些机构最具吸引力的招生亮点。

  

多名人力资源专家接受采访时指出,“本科生回炉”现象折射出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之间正在经历深度重构。在学历普遍提升、就业渠道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实用技能正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对年轻人来说,主动学习技能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把握未来、赢得先机的明智之举。

  

职校: 开辟大学生招生新赛道

  

本科毕业生“回炉”深造话题已引起山西多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重视,不少机构陆续发布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招生信息。

  

“许多大学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相对薄弱。面临就业压力,重返职业学校学习是个值得考虑的选择。”山西新东方职校招生负责人表示,该校开设了中餐、西点、西餐、中式面点、美容美发美妆等多元化课程,这些课程注重实用性,能有效帮助学员掌握市场所需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为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特别推出10个月和6个月两种就业速成班。6个月课程侧重热门菜系和流行菜品,通过强化实训,帮助学员在半年内掌握核心烹饪技艺,为担任行政总厨、厨师长等岗位奠定基础,实现快速就业。10个月课程则更加系统全面,不仅涵盖多种菜系的经典菜品制作,还包括厨房管理、成本核算等餐饮运营知识,培养学员成为兼具操作能力与管理思维的复合型烹饪人才。该校还与众多知名餐饮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搭建了就业推荐平台。

  

“‘学历+技能’双证已成为大学生求职时的标配,这充分体现了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山西冶金技师学院招生老师表示,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主动选择到职业院校深造,意识到与其在就业市场中艰难“内卷”,不如凭借“学历+技能”的双重优势突破困局。该校聚焦焊接、电气PLC、数控、无人机四大短期专业,依托雄厚的师资和先进的设备,为本科生提供“短周期、高适配、快就业”的提升路径。

  

针对“回炉”大学生,学院专门设计了8个月短期课程,在压缩培训周期的同时,精简通识课程内容,避免与本科教学重复。学校创新采用“拆解式教学”模式,通过元器件接线组装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运用“倒推式教学”方法,借助工业现场案例设置故障,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员结业时还可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山西万通职业技能学校在电气自动化、PLC自动化等专业领域已积累了大量大学生培训案例。”该校招生老师介绍,针对大学毕业生开设的电气自动化8个月短期课程,采用“拆解式教学”和“倒推式教学”方式,通过元器件组装和工业案例分析强化实操能力,实践课程占比达80%。2023年,太原万通电气自动化专业招收的“回炉”大学生约10人,2025年已增长至30人。学校实行小班制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并与多家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定期组织企业进校招聘,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

  

大学生:打破偏见,务实求学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正在摆脱传统观念束缚,选择更加务实的职业发展路径。与其将就不理想的工作,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掌握一门实用技能,为职业生涯“镀金”。这些年轻人不再固守单一成长路线,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学历是起点,技能才是立足职场的硬实力。一股“回炉”深造的热潮正在形成——他们以归零心态走进职业学校,主动学习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当被问及“本科生读技校是否没面子”时,这些年轻人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播音主持专业本科毕业的小刘,选择到太原万通职校学习新能源汽车技术。如今他已完全适应了“白天实操训练、晚上理论学习”的工学一体节奏。回忆起当初的决定,小刘说,当得知他要去职校学技术时,母亲曾担忧地问:“你确定要去职校?生活和大学差别很大。”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准备好了。”

  

出于对汽车的喜爱,他选择了修车方向。母亲最终尊重他的选择,认为多一项技能或许能开启新的职业可能。大学师友在短暂惊讶后,也都对他的决定表示支持。

  

毕业于某“双非”院校应用物理专业的小柴有着相似经历。“我的本科专业就业竞争力不强,求职压力很大。”小柴回忆道,当年投递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在发电厂工作的父亲了解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发展前景,建议他学习相关技术。今年3月,小柴进入太原某职业技能学校攻读PLC自动化专业。

  

除了应届毕业生,部分已有工作经历的本科毕业生也选择“回炉”提升技能。2021年从江苏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小贾,在考研失利后进入民营企业工作。三个月前,他到山西冶金技师学院学习数控车床技术。小贾说:“家里就是做这行的。我作为文科生,对数控车床不太了解,正好技师学院有三个月的短训课程,可以弥补一下我的弱项。”

  

专家: 技能成为就业新竞争力,“回炉”是选择之一

  

每年夏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都备受社会关注。随着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难”成为不少学子面临的现实挑战。在众多求职者中,一部分人通过“回炉”深造,以技能赋能提前锁定优质岗位,实现了职业发展的快速突破。然而,“回炉”并非唯一路径,而是个体基于自身情况作出的理性选择之一。

 

作为长期从事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山西人才考评中心专家郭菁华表示,“本科生回炉”不仅是个人就业策略的调整,更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结构优化的重要信号。当前,国家在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本科生再学技能”“学历+技能”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宏观层面看,政策导向正从“重学历轻技能”向“学历技能并重”转变,这为本科生进入技校或参加技能培训创造了条件。许多本科毕业生在传统教育中打下了良好理论基础,但在动手能力、现场问题解决能力和岗位适应性方面存在不足。通过职业培训,他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补齐短板,形成“理论+技能”的复合优势,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目前,“本科+技能”型复合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本科生回炉”现象的表征,更揭示了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机制和产业需求之间的深刻变革。在学历普及、就业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技能正成为新的竞争力。对年轻人而言,主动学习技能是面向未来的智慧选择;对社会来说,建立“学历+技能”的双轨通道是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产业升级、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期待更多高校毕业生将技能学习纳入职业规划,更多技工院校、高校和企业共同构建“学历与技能并重”的新生态,使“回炉”深造从应急选择转变为人才成长的加分项。

  

山西工商学院副教授彭焘指出,2025年开学季引发热议的本科生“回炉”现象,既反映了就业市场的深刻变化,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现实拷问。作为长期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他认为这一现象既体现了年轻人职业选择的理性回归,也促使高校重新审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当前,教育部明确要求本科教育着力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将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从山西本地情况看,《山西省制造业领域人才需求目录》覆盖16条重点产业链、24家省级专业镇,960条人才需求信息明确指向“实操能力强、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标准。这种“需求导向”要求高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使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对本科毕业生而言,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理论功底+实践能力+创新素养”三个维度。智联招聘数据显示,52.2%的毕业生认为“回炉”学技能可提升就业竞争力,这正说明本科教育需要加强实践环节。优质的本科教育应实现“毕业即能上岗”的目标,使学生既掌握专业理论精华,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保持持续学习和职场适应能力,这才是对“多一门技能多一条路”的最佳诠释。

  

本科生“回炉”,高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可以更好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让毕业生无需“回炉”也能在就业市场中立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记者: 梁成虎
编辑: 张静玉
一周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