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搞懂:淤青、酸痛的“真凶”不是技术,是这些误区
很多人以为采血后只有皮肤表面一个针眼,其实采血针会以15°-30°角刺入,形成两个关键针眼:一个是肉眼可见的皮肤针眼,另一个是藏在皮下0.5厘米左右的血管针眼。若按压时没同时覆盖两个针眼,血液就会从血管针眼渗出,形成淤青。除此之外,这些常见误区也会加重不适:
1. 按压方式错:屈臂止血是最常见的错误,弯曲肘部会阻碍静脉回流,让血管内压力升高,像挤压破损的水管一样,血液容易从血管针眼漏出;边按边揉会破坏刚形成的凝血块,加速出血,导致淤青范围扩大。
2. 按压不到位:单指按压面积太小,只能盖住皮肤针眼,漏了血管针眼;按压时间过短也不行,普通人需3-5分钟,老人、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的人群,凝血功能较弱,需延长到5分钟以上,若只按1-2分钟,血管针眼未闭合就会渗血。
3. 外在因素影响:采血时上臂袖子过紧,会阻碍血液回流,血管内压力增加,即使按压了针眼,血液仍可能从穿刺点流出;采血后立即提重物、洗热水澡,会让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加重皮下出血和酸痛。
二、3个技巧:快速缓解已出现的淤青、酸痛
若采血后已经出现淤青、酸痛,不用过度焦虑,按以下步骤处理,能加速恢复:
1. 24小时内冷敷,减少出血扩散:用薄毛巾包裹冰袋或冷敷包,敷在淤青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能让血管收缩,减少血液继续渗出,避免淤青变大。注意不要让冰袋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
2. 24小时后热敷,促进淤血吸收:24小时后,淤青不再扩散,改用温热的湿毛巾或热水袋热敷,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20-30分钟,每天2次。热敷能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帮助身体吸收皮下淤血,缓解酸痛感。热敷时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皮肤,尤其是老人和皮肤敏感人群。
3. 抬高手臂+避免按压,减少不适:平时可将淤青的手臂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比如坐着时把手放在胸前,躺着时放在枕头上,能减轻血液对局部的压迫,缓解酸痛。同时,不要反复按揉淤青处,以免破坏正在修复的血管,延长恢复时间。一般淤青会在1-2周内逐渐消退,颜色从青紫色慢慢变成绿色、黄色,最后恢复正常。
三、提前做好3点,下次采血再也不淤青
想要避免采血后出现淤青、酸痛,关键在采血时和采血后的正确操作,做好这3点即可:
1. 采血前穿对衣服,减少阻碍:就诊时尽量穿宽松、袖口可向上卷起的衣物,避免穿紧身衣或袖口过紧的毛衣、卫衣。若衣服袖口较紧,采血前可先将袖子拉到上臂上方,或提前脱下,防止采血后因袖子勒住上臂,影响血液回流。
2. 采血后选对按压方法,精准止血:推荐三种有效按压方式,任选一种即可。
三指按压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按压在穿刺处,覆盖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力度以皮肤下陷1厘米左右为宜,不出血且不感到剧痛即可。
拇指按压法:用拇指指腹沿静脉走向压在穿刺处,其余四指绕到肘关节后方握住手臂,形成稳定支撑,确保按压位置不偏移。
大鱼际按压法:用对侧手的大鱼际(手掌内侧靠近拇指的隆起部位)按压穿刺处,利用手掌的面积覆盖两个针眼,适合手部力量较弱的老人和儿童。按压时要保持手臂伸直,不要弯曲肘部,持续按压3-5分钟,老人或凝血功能异常者需延长时间,期间不要松手查看,避免中断凝血过程。
3. 采血后做好护理,保护穿刺处:按压结束后,2小时内不要让穿刺处接触水,避免洗热水澡;当天不要提重物、剧烈运动,减少手臂负担,防止血管再次受损。若穿刺处出现轻微酸胀感,属于正常现象,不用紧张;但如果出现鸡蛋大小的鼓包、持续出血不止,或淤青范围不断扩大、疼痛加剧,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问题。
采血后淤青、酸痛看似小事,却会影响日常生活。记住“先冷敷后热敷”的缓解技巧,以及“正确按压、穿宽松衣、做好护理”的预防方法,下次采血就能轻松应对,再也不用为淤青烦恼。
作者:漳州正兴医院 田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