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市云冈区西韩岭乡南村,张学良这位从农机农业“土专家”成长起来的村干部,二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一心为民,用实干精神带领村民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6月16日7时,记者终于在张学良堆满农业书籍的办公室见到了这位“大忙人”。墙上挂满的荣誉证书和南村发展规划图,无声诉说着这位“新农人”的奋斗历程。“从小跟着父亲在田间摆弄农机,心里就种下了农业梦的种子。”谈起与农机的缘分,张学良眼中闪烁着光芒。
2010年,张学良创办鑫煜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时,村民对机械化耕作充满疑虑。“当时大家觉得花钱请人种地不划算。”回忆创业初期,张学良记忆犹新。他率先在自家玉米地示范,用年年高产的实绩打消了村民顾虑。如今,南村6800亩耕地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合作社更获评国家级示范社,他本人也入选全省农机“土专家”名录。
担任村委会主任后,张学良的发展视野更加开阔。他创新成立南村经济发展中心,整合村集体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目前,村里已建成500余个温室大棚,发展起特色果蔬采摘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同时引进华建油脂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
走在今日的南村,8500米污水管网让村庄整洁有序,5万平方米外墙保温工程保障村民温暖过冬,88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乡村夜晚。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颐养之家其乐融融,乡村记忆馆和乡土人才馆留住乡愁记忆。“现在村里又干净又漂亮,游客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村民何启胜笑着说。
站在新建的农业观光平台上,张学良指着远处的滔滔麦浪告诉记者:“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我们正在培养年轻后备干部,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建设中坚。”夕阳下,农机在田间穿梭,大棚里果蔬飘香,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沃土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