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家民宿的木地板上,小丁的行李箱摊开着,今年,他考入了重庆大学工科试验班,换洗衣物间里,一本同济版高等数学“绿皮书”格外显眼——连旅行都不忘预习专业课程,是这个夏天众多准大学生的缩影。当最后一批录取通知书抵达,12年应试教育的终点与成人世界的起跑线在此交汇,3个月的“最长暑假”里,他们以多元姿态叩击大学之门,在自由中锚定方向,为人生新阶段积蓄力量。
考入中北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小李,他的行李箱装着不一样的重量。高考未能直接考入军校的他,带着“考军校”的执着选择保留学籍参军,暑假里忙着准备征兵材料的他说:“穿上军装,是想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更是为了圆那从未熄灭的梦想。”父母看着他整理迷彩服的背影,感慨这两个月的朝夕相处时说:“遇到意外状况时,他处理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部队的历练会让他更懂责任。”
更多准大学生在多元探索中寻找坐标,让暑假成为衔接的“缓冲带”。
小丁早在录取结果出来前,就通过学长学姐摸清了大学课程脉络,同济版高数课本成了他的“旅行标配”,“每天翻几页,怕开学跟不上工科的节奏”。今年考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书法专业的思颖,则在新生群里听学长提醒“开学有摸底考”,暑假里拾起笔墨,“把专业再打磨打磨,不想落后”。山西师范大学的准大学生们,在新生群里热烈讨论着开学准备,“学姐发的课程表截图,我们都存下来了,提前看看要带什么书”。
从之前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主动预习,这种意识的转变正在准大学生群体中蔓延。韩博宇考入山西大学统计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数据科学专业,今年和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杭州大学生密训营,“想提前了解大学规划的逻辑,别到时候手忙脚乱”。
这个暑假厨房成了不少准大学生的“成长课堂”。小丁报了一个月的厨师班,“以后想自己做饭,起码要保证自己的生活品质”;韩博宇在父母忙碌时主动掌勺,“做个西红柿炒鸡蛋不难,但想做好也得练”;山西工程职业大学的孙雨欢则把“学习生活技能”列进暑假清单,“减少刷手机时间,跟着妈妈学收纳、洗衣服,怕到大学连被罩都套不好”。
驾照成了暑期“必修课”。思颖要在接受采访的第二天考科目三,“拿到驾照能自由点”;韩博宇刚考完最后一科,他说:“大学想自驾游,现在先把证拿到手”。这种对独立生活的准备,藏在细节里:考上长安大学的乔汉臣特意调整作息,“以前熬夜刷题,现在早睡早起,怕开学适应不了早起”;女生研究化妆穿搭,男生相约健身,“想以新面貌见新朋友”。
“发一天传单,赚了80块,暴晒到脱皮。”韩博宇的打工经历让他明白“钱难赚”,更发现“和家长沟通时,自己表达太生硬”。这种社会体验并非个例:有学生在奶茶店摇杯,“练出了手臂肌肉”;有学生去工地搬砖,“知道父母供学不易”;还有学生在健身房当助教,“把爱好变成了技能”。
这些准大学生还流行制作“蹭饭版图”,“同学考去全国各地,标在地图上,以后旅行时有落脚点”。这种联结背后,是对集体生活的期待,正如他们所说:“终于能自己掌控人生了,想把日子过得热热闹闹。”
山西大学辅导员甄嵘嵘老师提醒:“学会管理时间很关键,可尝试用日程表规划一天,避免假期‘躺平’后难以适应大学节奏。”对于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她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
心态上的准备
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成年人看待,以往高中的生活是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只有学习、吃饭和睡觉。进入大学之后,远离父母,需要自己去操办学习、生活、娱乐的一切。所以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操心,如果没做好准备,很可能在开学后无所适从,并且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生活技能上的准备
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作息和一日三餐。大学的学习节奏没有高中紧凑,会有很多空闲时间让自己安排。有些同学上了大学之后,完全脱离了班主任和父母的管教,却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就会沉迷于网络和电子游戏,耽误学业,所以要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空闲时间,把空闲时间放到有意义的事情上。另一方面,按时吃饭,合理饮食也很重要,以往的一日三餐可能是父母安排,但是在学校吃食堂后,如果自己只吃偏爱的而没注意营养均衡,可能会导致发胖或者其他问题。另外,洗衣服、整理房间书桌、换被罩、打扫宿舍卫生等生活技能也需要提前学习。
学习心态的准备
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吸收知识。大学之前的知识体系简单,学生有大把的时间重复,基本上是被动接受知识,处在一个老师教学生听、老师布置什么学生完成什么的模式,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进入大学后,老师课堂时间有限,内容却很多,就需要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有主动吸收知识的意识,课前提前预习,课上主动学习互动,课下主动消化,同时主动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如四六级),参加学术竞赛、科研训练等,这样才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人际关系的准备
在高中时,同学基本上是同一片区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地域区别不大,比较容易融入集体。但是进入大学后,遇到的同学基本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有较大地域差异。新同学想要尽快融入新集体,适应变化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学会兼容并包,求同存异,能够正视差异,接受差异。主动释放友善友好的信号,定能在新环境里找到新的朋友。
同时,与老师的关系也有所变化,从前高中一门课一个老师,一个老师会在3年一直带,师生关系比较固定。大学里课程科目很多,遇到的老师也很多,有些老师可能带完这门课就再也不见了,所以如果有问题想要问老师,一定要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建立联络渠道。
忻州师范学院吉老师说:“新生群是资源池,但别只潜水。可主动联系同城同学组织小型见面会,开学时就有‘老熟人’,能缓解孤独感。社团选择贵精不贵多,结合兴趣选1-2个深耕,既能锻炼能力,又能避免精力分散。”
老师还呼吁家长角色转型:从“安排者”变为“支持者”。正如思颖母亲在家庭教育课上的感悟:“让她自己决定是否把书法当终身事业,比替她铺路更重要,孩子总要学会自己选方向。”
准大学生的暑期百态,折射出教育衔接的深层变革,也触碰着当下的时代议题。
当小丁在洱海边翻高数书,当韩博宇在灶台前练厨艺,“学习”的边界正在拓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年报告显示,具有自主规划能力的大学生,学业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更高。这种能力的培养,恰在这个暑假萌芽——它不再是“考高分”的单一目标,而是向生活技能、社会认知、自我管理的多维延伸。
乔汉臣在赴长安大学前修剪了头发,镜中的少年眼神清亮。这个夏天,他用篮球训练和健身重塑身体,用AI了解专业,在志愿填报的焦虑后终于“放下心”。这种从紧绷到舒展的转变,是千万准大学生的共同轨迹。
3个月的“最长暑假”,既是12年寒窗的休憩站,更是人生新阶段的起跑线。从学术预习到生活独立,从社会体验到心理调适,准大学生们正以各自的方式蓄力向新,在准备中校准方向,只为开学时更稳健地“起跳”,叩响大学之门,拥抱属于自己的成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