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成绩揭晓,太原市第十八中学校(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初三学子乔宇豪以800+的高分惊艳亮相,其中数学科目更是斩获满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藏着少年日复一日的自律与严谨,凝结着师生间心照不宣的默契配合,更浸润着家庭教育无声的滋养与托举。
近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近乔宇豪本人、班主任杜园老师及父亲乔军,一同探寻这份卓越背后的成长密码。
“查分数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蒙了,特别震惊。”乔宇豪回忆起查分瞬间,语气里仍带着一丝不可思议。他坦言,自己预估分数在800分左右,从未想过能突破800+。而这份“震惊”在父亲乔军那里同样上演。
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估分差距?班主任杜园老师道出了关键:“乔宇豪估分特别严谨,所有能扣、不能扣的分,他都会狠下心扣掉,每次实际成绩都比预估高20分左右。”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正是他数学能拿满分、理综接近满分的底气。
初三备考节奏紧张,乔宇豪的复习策略依旧条理清晰。“跟着学校进度走,课后自己背诵知识点、复盘错题。”他强调,初期一定要“死磕”基础题,“先保证会的题不丢分,最后再挑战难题”。这一思路对初二学生尤其有借鉴意义。他举例说,数学中的二次函数是难点,他会把多份模拟卷中的同类题型整理到一起,集中练习后总结通用方法。“比如求最值、图像平移这类问题,其实有固定的解题模型,掌握了就不怕变形。”
谈到最擅长的学科,乔宇豪毫不犹豫说是化学,而他的数学满分、理综148分的成绩,更印证了理科天赋。“学理科不能死记硬背,关键是理解原理。”他分享,自己会把同类题型的解题步骤提炼成“模型”,比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巧、物理力学的受力分析步骤,“遇到新题就往模型里套,思路会清晰很多”。
乔宇豪并非一路领跑。初一、初二时,他虽稳居班级前几名,但年级排名时有波动。“真正稳定下来是初三下半学期,几次模拟考都是第一。”他认为,关键在于“心态乐观+脚踏实地”。
“考前会和同学聊天吐槽,压力就没那么大了。”他的解压方式简单直接,却很有效。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持“抓基础”:“把会做的题都做对,分数自然不会低。”这种沉稳的心态,让他在中考考场上发挥稳定,最终实现反超。
乔宇豪的高效还体现在对错题的异常执着:“每次考试后,我都会把错题分类整理并标注错误原因:是粗心、知识点盲区,还是思路卡壳,然后周末重新做一遍。”这种“拒绝盲目刷题,只攻薄弱点”的习惯,让他能在晚上11点前准时睡觉,“保证第二天上课不犯困”。他说:“熬夜刷题没用,上课听懂了比什么都强。”
谈及未来,乔宇豪目标明确:“想做科研,尤其是物理或化学领域。”班主任杜园老师也认为,他的性格“天生适合科研”——严谨、专注、能沉下心。“科研需要细致,一点疏漏都可能影响结果,他连估分都这么严,刚好契合。”
“800+的分数是正常发挥,他本就该这个水平。”在班主任杜园老师眼中,乔宇豪的高分并非超常。“他每次估分都保守20分,同学们都知道,所以我预估他在820分左右。”她认为,这份成绩是乔宇豪“实力+习惯”的必然结果。
“乔宇豪最难得的是‘听话’——老师的要求,无论纪律、学习,他都能不折不扣做到。”杜园举例,老师强调“审题要读全题干”“计算后必须验算”,他在每次作业、考试中都严格执行,“从来不会掉进老师提醒过的‘陷阱’里”。
专注力更是他的“利器”。“上课永远盯着老师,思路跟着转,从不走神。”杜园说,即便课间周围同学嬉笑打闹,只要他在研究题目,就能“自动屏蔽干扰”。而自律体现在细节中:每天早晨6:50,他一定坐在教室开始学习;错题本上的每道题,都会重新独立做一遍,直到完全掌握。
杜园在初三家长会上反复强调:“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整理错题,不是看,是遮住答案重做,直到一分不丢。”乔宇豪对此奉若圭臬。“他会把模考、月考的错题按知识点分类,比如数学的‘二次函数’‘几何证明’,物理的‘电路分析’,然后找同类题练习3-5道。”杜园解释,这种“靶向突破”比盲目刷题高效得多。
让杜园印象最深的,是中考体测时乔宇豪的坚持。“体育是他的弱项,但他拼尽全力去跑,跑完吐了绿水,把我吓坏了。”她说,这孩子身上有种“韧劲”,只要是该做的事,就一定做到极致,“哪怕是不擅长的领域”。
乔宇豪的同桌中考也考了800+,两人是“互相促进的搭档”。“调座位时特意把他们放一起,两人理科都强,能一起讨论难题,也能分享学习方法。”杜园说,班级里从不提倡“单打独斗”,“大家会分享错题、笔记,知道竞争对手是全市学生,而非同班同学”。
在班级管理方面,杜园注重“个性发展”:外向的孩子可以上课抢答,内向的孩子可以默默钻研;考试后不看分数只盯错题;用“道歉信”“感谢信”化解同学矛盾……“让每个孩子在舒服的氛围里学习,效率自然高。”
乔宇豪的成长里,有父亲乔军“严”的一面。“幼儿园时他不肯进教室,哭闹着要回家,我打过他一次,就那一次。”乔军说,从那以后,孩子渐渐明白“规则”的意义,上学后从未再抵触过校园。
乔宇豪曾有过“沉迷电子设备”的阶段。“小学三年级,暑假答应他考得好就给玩手机,结果半年就把眼睛看近视了。”乔军当机立断:“完全不让碰手机,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这段“强制干预”持续了半年,之后孩子逐渐学会自控。“现在手机24小时在他身上,但他从不打游戏,最多和同学聊聊天。”乔军认为,家长在关键时候必须“狠下心”,“不然孩子可能就跑偏了”。
在乔军看来,儿子的自律一半天生,一半靠妈妈培养。“他妈妈全职在家,从小教他‘东西用完放回原位’‘作业写完再吃饭’。”现在,乔宇豪睡前会把衣服叠好放在枕头边,作业没完成绝不干其他事,“这些习惯我们从没催过,都是他自己做”。
相比之下,乔宇豪的姐姐更外向。“两个孩子教育方式一样,但性格不同,发展也不同。”乔军坦言。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乔军就发现“辅导不了孩子学习了”。“知识跟不上,只能在生活上多照顾,保证他吃好睡好。”他和妻子虽没有超高学历,却懂得“不添乱”——不强迫报补习班,不干涉学习节奏,“他说不用补课,能跟上老师,我们就信他”。这种“信任”换来的是孩子的自觉:“初中从没补过课,除了学校作业,就是自己整理错题,我们从不用催。”
乔军形容自己和儿子的关系是“沉默的支持”。“我话不多,他也内向,平时交流不算多,但他知道我们永远支持他。”得知孩子想走科研路,乔军说:“只要他喜欢,我们就全力支持,不管将来走多远,家永远是他的后盾。”
立下目标,脚踏实地努力
对于学弟学妹们,我想说,中考是锻炼性格的熔炉,只有不惧怕挫折与困难,才能像春笋一样默默扎根,让这些考试成为拔节的养分,更加接近成功。立下目标,脚踏实地努力,并且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摄影: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寇宁